第11版:透视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 吕淑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中作了8个字的重要批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浪费,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着哲学、经济、社会、政治四个维度的学理基础,我们只有全方位认识,才能树立危机意识,树立爱粮节粮观念。

从哲学角度讲,浪费从根本上毁灭了人类和社会,影响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浪费与消费关系密切,“消费”最早的含义中就有“浪费”之意。消费过度变为浪费,随之产生破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浪费不仅让人丧失了主体性和能动性,更让人产生无尽的欲望而放弃了生产、发展,最终毁灭自己。

从经济角度讲,浪费性的消费对人类生活和幸福无益。西方经济学观点认为,“浪费”就是边际效用为零的消费行为。也就是说,人类在浪费性的消费中有无尽的消费欲望,驱动生产者投入大量生产资源生产低实用性的商品,增加了商品的淘汰速度,损耗大量资源,进而产生大量供需矛盾,增加了产品成本,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因无尽的消费欲求而购买的商品,使其他合理的个人消费降低,增加了生活压力。

从社会角度讲,浪费损害社会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浪费使大量资源损害在没有发挥社会整体福利的地方,这与我们的富民政策相悖。人们在浪费中只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刺激,价值观扭曲,加剧社会风气腐化,加剧社会矛盾。

从政治角度讲,浪费加剧矛盾,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毛泽东曾指出,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矛盾的一个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浪费特别是公款浪费,挤占公共资源和民生支出,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重要内容,因此,党的十八大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杜绝浪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既能引导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太行发展研究院)

2020-12-2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763.htm 1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