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明 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12月14日发布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至2019年底,我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缩减比例超80%,见证了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步伐。同时,自贸试验区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4.6%的进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资。”
据了解,从2013年9月到2019年底,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从上海1家扩容到18家,2020年又发布了北京、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最终形成21个自贸试验区。至此,由点及线、从线到面,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全国东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内陆连线的全方位布局,全面覆盖了京津冀,叠加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开放矩阵。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所长崔卫杰表示,我国自贸试验区从原先的沿海地区拓展到沿江沿边及广大的内陆地区,布局不断完善,制度创新领域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
今年以来,各自贸试验区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继续改革创新、大胆探索,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尤其是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瘦身”见证开放步伐不断扩大
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贸试验区一直在努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据统计,2019年,国家层面共形成了66项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从领域来看,66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投资领域19项,贸易领域7项,金融开放创新领域7项,事中事后监管领域15项,优化税收征管领域6项,人员便利流动领域12项。
《报告》指出,自贸试验区试行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外商投资逐案审批的管理方式。2019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在多个领域的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升级,尤其在缩减负面清单上成效显著。与2013年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中的190条特别管理措施相比,2019版负面清单减至37条,缩减比例达80.5%。其中,限制类措施从2013版的152项管理措施缩减到2019版的17项,缩减比例达88.8%;禁止类措施从2013版的38项缩减到2019版的20项,缩减比例达到47.7%。我国对服务业的限制也在逐年减少,相关限制措施的数量则从2013版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的95项下降到2019版的28项。
“外资负面清单明显缩短。整个流程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崔卫杰表示。
更短的清单,意味着外商投资准入门槛更低,投资领域更多,投资积极性更高。这正是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鲜明写照。
《报告》显示,2019年,18个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约31.9万家,其中外资企业6242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未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开放领域和开放水平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加大开放;进一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规则,加大压力测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更多差异化、系统化探索,以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稳外资外贸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贸试验区成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阵地。《报告》指出,2019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均表现亮眼。从进出口情况看,18个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6万亿元,其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完成进出口1.48万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高达43.6%。从投资情况看,18个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1435.5亿元,上海和广东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的水平尤为突出。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4.6%的进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资”。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前18家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为3.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4.8%;浙江、河南、四川自贸试验区增速表现亮眼。前18家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1310.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6.4%,海南、福建、上海自贸试验区增速显著。
根据《报告》,当前各自贸试验区扎实推进方案设定的任务目标情况良好。
据崔卫杰介绍,截至2020年9月底,前四批12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部署的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或正在实施。2019年新设的山东等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试点任务实施率已超过86%。
《报告》还显示,中国自贸试验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加速产业链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并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一些自贸试验区立足核心产业,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向上下游拓展业务范围,或积极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环节投资,逐步延伸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2019年,一些自贸试验区通过全产业链布局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例如,天津自贸试验区承接空客A320、A330飞机总装线,成为欧洲之外最大的空中客车生产基地。
承担差异化任务服务“双循环”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21个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格局,全国近2/3的省级行政单位都设立了自贸区,这是否会影响自贸区的试点作用?对此,张威表示,自贸试验区数量的多与少不是问题。对于每一个自贸试验区而言,除了完成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发展等共性任务以外,还承担了不同的差异化试验任务。“不同的自贸试验区均有不同的战略定位,不是同质化发展,而应该谋求差异化发展。”
“重要的是,每个自贸试验区能守住初心,在差异化领域做好探索实践,这样就能让各个自贸试验区做到百花齐放,在不同的领域做好先行先试,积累创新经验。”张威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认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连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也是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如今,自贸试验区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在疫情之下重塑;另一方面,中国已提出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且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各种特殊功能区也比比皆是。”张威表示,新形势下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应更加突出高水平开放。目前,跨国公司调整产业链布局,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增设工厂主要是为了分散风险,尚未形成“去中国化”态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中的地位依然稳固。要让这一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加大开放力度,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势在必行。因此,自贸试验区应继续主动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带动整个中国开放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