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增强“造血”功能 促进自我发展

——天津助力受援地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探索

□ 施美程

天津市在帮助贫困地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原则,对贫困地区展开帮扶的同时,不忘培育困难群体的脱贫意识与潜能,帮助其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为受援地构建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因地制宜做好全产业链布局

筑牢产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天津在帮助受援地发展生产、解决就业的同时,注重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特征,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组织规模化和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提升其可持续发展潜力。

立足受援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带贫效果显著的特色产业。保证1个地区确定1个重点扶持产业、打造1个特色产品,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有机衔接。南开区结合甘肃庆阳市“331+”互助合作带贫模式,把种草养羊作为主导产业,把杂粮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按照“以牧为本、立草为业、粮畜互补”的思路,积极调优产业结构,扶持环县发展草畜杂粮、黄花菜、中药材等多元产业。

采取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供给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天津天士力集团将“企业+基地+合作社”模式发展成为“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基地+合作社+银行+保险”的全价值链扶贫模式和“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扶贫车间模式,带动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

强化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四轮驱动,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联动,让农民干在产业链上、富在产业链上。天津以市属集团、大型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为重点,推动形成“基地建设、产业培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品牌培育、产品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天津食品集团在新疆和田、河北承德分别投资建设百万只肉羊项目,改良羊种,重点发展肉羊全产业链,带动当地农牧产业转型升级;在西藏昌都投资建设阿旺绵羊胚胎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保种育种、提纯复壮;在甘肃甘南帮助当地深度挖掘芫根产品价值,投资建设芫根榨菜生产加工项目,带动当地芫根种植产业发展。

以销促产推动供需紧密衔接

夯实消费扶贫促增收基础

天津在以消费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的过程中,以“公益+市场”为导向,搭建购销关系和产销对接平台,着眼于打通受援地产品销售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借助“互联网+”手段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品牌增值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畅销的持久度。

坚持“公益+市场”导向,政府搭台与市场销售联动,汇集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电商企业、商贸公司等各方力量,搭建购销关系和产销对接平台,解决受援地产品难卖和滞销问题。组织全市商超、批发市场以及百家扶贫产品销售门店与受援地区建立长期产销关系,推进消费扶贫产品进商超、进食堂、进校园、进社区,帮助受援地区农特产品打开天津市场。特别是通过举办“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帮助市场端的销售企业与供货端的生产企业直接对接,天津在受援地区前置设立的采购平台直接面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消费扶贫产品,打通了扶贫产品生产的“最初一公里”与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精简了供应链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消费者对扶贫产品的认可度。

引入品牌战略管理,做大产品附加值,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围绕资源特色重点打造绿色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林下资源、药材资源等品牌,着眼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优质、有机、无公害等特殊需求进行品牌打造,新疆于田“美玉香馕”、新疆和田尼雅黑鸡、甘肃庆阳苹果、甘肃镇原黄花菜等特色扶贫品牌已在天津消费者心中初具知名度。

创新“互联网+消费扶贫”营销模式,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拉近供销距离。通过举办“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实现了天津市所有对口帮扶县(市、区)全覆盖,帮助100多类扶贫产品实现了精准对接、畅通渠道。在消费扶贫“云签约”仪式上,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各主流媒体知名主持人联合各区主要负责人,开展对口帮扶地区扶贫商品专场“直播带货”,通过“连麦”方式邀请受援地区全面展示、推介农特产品,引流销售,把可溯源的道地农产品搬到“云端”、销往全国。

民生保障加技术人才文化帮扶

彻底扭转消极落后的传统观念

天津在开展劳务帮扶工作中,没有局限于仅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而是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其谋生能力和自我认同;在教育医疗帮扶中注重发挥人才“输血”功能;在文化扶贫中促进互动互学,发挥教育培训和人才交流在助力脱贫和防止返贫中的作用。

“就业帮扶+技术支援”。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重要一环,天津市人社局以就业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为抓手,开展脱贫攻坚讲习、就业指导、政策宣讲、奖补激励等工作。着力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宣传,落实专技人才智力支援。组织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每期研修班专门为对口支援地区预留培训名额;联合京津冀三地相关领域专家和博士后人员、“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和创新人才团队核心成员,赴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专门开展技术帮扶等。

“教育医疗帮扶+名师名医工程”。扎实推进“全链条”“组团式”教育和医疗帮扶,以帮助受援地区提高自身水平、实现自力更生发展为目标,探索人才共建。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人员交流互派,在受援地倾力打造“名师”“名医”工程。选派教师、中小学校长和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骨干、大学生,面向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支教帮扶。选派专业骨干支援贫困县医院诊疗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开展住院手术,协助开展县、乡(镇)、村医疗服务人员和基础医务人员培训,为持续提升受援地医疗水平和卫生服务能力打牢人才基础。

“文化帮扶+交流交往交融”。注重文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扶志”“扶智”作用,从精神层面给贫困地区以扶持,转变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开阔贫困群众视野,增强其致富本领和自信心,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加强援受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密切了经济、社会、人员、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互动互学,促进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增进民族情感,建立兄弟情谊,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020-12-14 ——天津助力受援地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探索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314.htm 1 增强“造血”功能 促进自我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