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生态特色 “云”上销售

贵州天柱县大力发展“居家扶贫工厂”,支持当地妇女创业,拓宽苗侗妇女致富路

□ 金可文

近年来,贵州省天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微企补助、妇女创业贷款、返乡创业贷款等扶贫政策,建立电商平台,开展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采取“妇女能人+生态特产+电商”“妇女党员+生态特产+电商”的模式,大力发展“居家扶贫工厂”,涌现出高酿镇三寨村生态粑、远口镇远洞村土料冲“发豆腐”等扶贫工厂1800多家,解决就业900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4万多元。

土特产蕴新商机

在天柱县坪地镇便桃村的微型“土布厂”,10多个妇女端坐在织布机前,左手持梭,右手推板。“吱嘎吱嘎”的织布声响起,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织布图立现眼前。

便桃村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侗族村落。从这里出来的纯棉土布采用优质棉花抽丝、纺纱、手工穿梭编织而成。土布质感舒适,可以用来按摩健体,冬暖夏凉。

近年来,这里的侗族妇女秉承祖上传下来的手工技艺,借着党的扶贫政策,制备木制织布机10台、木制手摇纺车10台,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土布扶贫工厂”。该厂年产手工土布1200匹,年产值约60万元。

“村里在家的10多个妇女,一人一个月可以织布1匹,做土布床单6张。一张床单500元还供不应求。”织女胡引桃高兴地说。她们把纺纱、抽线、织布等场景拍成照片、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上万粉丝的关注转发。透气性好、式样古朴的土布借机成了县内外各大旅游景点俏销的旅游商品。便桃村妇女们在家织布每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

“国家扶贫政策好哟,生态土产出大山!出大山!”歌声从石洞镇槐寨村传出来,动听悦耳。在黔东南州西域民族传统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侗家致富女能人杨玉珊带着30多个妇女,一边唱歌,一边烤糯米酒、编织细草鞋、腌制鸭肉,欢歌笑语,劳作繁忙。

这里出产的土产品以“香”出名。稻草编织的细草鞋、桐油漆过的斗笠、糯米酿制的米酒、糊米腌制的鸭肉,蕴含着淡淡的清香,透着浓浓的乡愁。

“我们做的产品,香味十足,很受顾客喜欢。”杨玉珊乐呵呵地说,她和村民在村里加工土特产品已有5年,产品通过电商,触网销售,已经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仅糯米酒年销售量就达6000多斤,收入12万多元。在公司上班的妇女,每年的收入不低于2万元。

如果说便桃村的家机布以“土”出名,槐寨村的土产品以“香”著称,那邦洞街道西安村的粽子则以富含美好祝愿而备受顾客青睐。

西安村的侗家妇女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包的粽粑也极具艺术性。粑叶用的是西安村海拔700多米高山上的金竹叶,包出的粽粑经过蒸煮,轮廓分明,四角金黄,用稻草或五彩线捆绑,寓意四季发财,生活五彩缤纷。粑叶用古井的清泉洗刷,糯米用农家煮饭烧出的“木灰”淘洗,包好的粽粑用青山上的甘泉蒸煮,煮出的粽粑柔软清香,令人垂涎。西安村的粑馅更是丰富多彩,含义极深,枣子粑馅寓意早生贵子,花生粑馅预兆花样人生,红豆粑馅暗含千年相思,腊肉粑馅预祝天天有肉。西安村人吃粽粑也有讲究,吃粽粑时,主人总要端出一碗白糖,拿粑蘸糖一起吃,意思是吃了粽粑过后,一辈子甜甜蜜蜜。

搭上电商“致富快车”

聪明的西安村侗家妇女,依托县里制定的微型企业补助、妇女创业贷款等扶贫政策,采取“妇女能人+特色食品+电商”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致富能人刘菊兰等成立西安村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带领西安、革溪、米溪等村的28户侗家妇女和4户贫困家庭加工粽粑、糍粑、三月粑、苞谷粑等生态土特产,借着电商平台,端上了广州、福建、上海等大城市市民的餐桌。

侗家妇女刘菊兰、潘桂引等依靠加工销售西安侗家绿色食品,赚够了供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姜菊红、姜桂丹等依靠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买上了汽车;杨春禄、龙银梅等靠加工销售绿色食品建起了新房……不仅如此,她们还成立了“绿色食品爱心基金”,帮助10多个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成立互助组,帮助村里10多个困难老人栽秧、打谷、砍柴,甚至义务赡养老人;成立义务清洁队,清理村里的白色垃圾;自筹资金建设村级文化广场,举办丰富多彩的“粽粑节”。昔日贫穷落后的西安村脱胎换骨,互助互爱蔚然成风,村容寨貌焕然一新。“西安食品有特色,全村妇女都团结,齐心共建合作社,无比高兴心喜悦”,侗家妇女欢乐的歌声时时在西安村上空飘荡。

据了解,天柱县还将继续开展妇女致富带头人网络创业等培训,加大妇女创业资金投入,让更多的苗侗妇女居家创业就业致富迈小康。

2020-12-14 贵州天柱县大力发展“居家扶贫工厂”,支持当地妇女创业,拓宽苗侗妇女致富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293.htm 1 生态特色 “云”上销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