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6日,民航西南空管局对外宣布,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于12月5日完成全部校飞工作。校飞工作顺利完成,天府国际机场也即将迎来首次民航班机飞行。据悉试飞工作计划于本月下旬开始进行,离投入使用更近一步。
借助天府国际机场这对“翅膀”,拥有“双机场”布局的成都,目标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机场货运吞吐量全国第六,前五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和杭州,几乎都是沿海沿边的传统贸易城市。对西部城市而言,要打破“不靠海”宿命,铁路和航空这两个机遇都不能错过,而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来看,成都担负着重要使命。
为何要布局航空货运
近日举行的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企业家和行业协会座谈会上,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张耀华提出的建议正是关于航空物流发展:“中国航空物流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关键是成都能不能抢到这个位置。”
全球航空货运量大概每年是5200万吨,重量体积比虽然不到全球货物总运输量的1%,但是占了全球国际贸易金额的35%,每年有大概6.8万亿美金的货物是通过飞机运输,这个数字非常大。
成都发展物流航空有没有机会?在张耀华看来,至少从三个方面看,成都还有很大的机会!
从国际大循环的角度来看,2019年全球十大国际货运机场其中8个在亚洲。航空物流产业,要么是一个生产基地集中的地方,要么是货物集散中心。成都有非常好的货源基础,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用更多的航空运输方式出口,“成都可以成为中国向西向东南的国际物流集散中心,有机会可以争取一部分其他国际货运机场的货过来。”
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来看,2019年中国国内航空货运量只有511万吨,美国孟菲斯一个国际机场的货运量就是433万吨,成都去年一年的国内货运量只有52万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航空物流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从国内航空物流枢纽竞争的格局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但缺少一个匹配的航空货运枢纽机场”。
由此张耀华提出建议:“成都一定要大力促进航空物流的发展。在双循环格局下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增强城市招商引资能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不约而同,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剑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全货机数量有170多架,“运力赶不上联邦快递、DHL一家企业”。在他看来,供需不平衡情况下,“航空货运也是一种商品,哪个城市能提供这种服务,就能很快拿下市场”。
“航空运输代表的是‘速度经济’时代,解决的是比如生物疫苗这类对时间敏感、高附加值的人流、商流的运输问题。”马剑认为,发展航空经济也为当地产业插上了“增值的翅膀”,撬动区域经济产业的升级,“电子产品、冷链食品、生物医药,包括服务贸易,都能利用这个通达全球的网络深入国际供应链体系”。
成都已经在行动
成都近期发布的《加快推进成都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和鼓励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航空货运市场主体开行以成都为核心通达全球的全货机航线,鼓励航空货代企业在成都建立国际货运转运(分拨)中心。
鼓励开行全货机定期航线。针对在成都机场新开国际(不含地区)全货机定期航线的航空公司,依据成都航空货运枢纽航线网络发展规划、全货机定期航线航班情况和市场难易程度等因素,给予航空公司为期3年的财政奖励。
鼓励向成都机场集货。鼓励航空货运市场主体向成都机场集货,意在“促进航空货量、中转货量增长”。其中,包括对航空公司利用国内全货机航班和国内客运航班经成都机场进出港的国内货物增量,市政府给予财政奖励。对航空公司在成都机场库区内实现中转的国际(含地区)货物,市政府给予空中转联运的财政奖励,成都也明确了奖励标准。
鼓励新设基地货运航空公司等。对在成都机场新设立的基地货运航空公司,提供一系列奖励。对在成都机场新设立年度航空货运处理能力20万吨(含)以上的国际航空货运转运(分拨)中心,市政府给予一次性落户财政奖励,奖励标准为2000万元,市政府给予新设立基地货运航空公司配套建设项目供地保障,同时所在区(市)县政府(管委会)给予项目建设优惠扶持政策。
对成都而言,此时提出航空货运枢纽的城市定位正当其时。运营两个国际机场,关键是让航空驱动整个区域经济产业升级,让企业、让产品、各种竞争力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来源:成都自贸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