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长虹
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机遇难得、大有可为,而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动力和根本保障。围绕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挑战、理念转向和重点方向,根据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向,大量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的挑战
文化和旅游作为一国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总体竞争力格局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具有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我国高起点谋划并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是立足“全球观”,着眼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所作出的战略布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并作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等重要论述。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动力和根本保障。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全新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诉求,我们亟待对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作出深入研究。
行业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的重要工作。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和行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战略、人才政策、人才培养主体、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模式等诸多问题。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指引下,文化和旅游在国家战略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许多新方向和新实践,对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诉求。
——产业内涵发生变革对行业人才培养供给提出新要求。文化和旅游各有内涵、各具特色、各有价值,两者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原有单一产业的内涵将发生系统性变化与拓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受以往单一产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囿于单向思维和行业藩篱,难以产生双向介入与相互借势的人才效应,已经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这是当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之一。
——产业环境发生变革对行业人才培养内容提出新要求。文化和旅游业的产业发展环境正发生着持续变革,对行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及模式带来新挑战。从市场环境方面来看,行业内对策划、设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创意型人才的需求凸显。从技术环境方面来看,行业内对科技型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
——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向。破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求与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平衡问题,首先需要理念的创新,是人才培养观的转变。
人才培养的重点
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应契合并服务于行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需求。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放大原有单一产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具体而言,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和旅游业将承载着公共价值创新、产业价值创新和文化价值创新三重使命,这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方向。
——承载公共价值创新,重点培育政府和公共管理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载体,其公共价值属性明显。
——承载产业价值创新,重点培育经营管理人才。管理学大师波特(Porter)认为,产业的价值只能从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整个链条里产生,因此产业价值不是由单一活动实现,而是由整个产业价值链创造。产业价值创新突出强调顾客感知到的价值,只有顾客感知到的价值才能促进产业发展。
重点问题的研究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在人才培养理论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对人才培养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目前的重点是:
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及其协同机制研究。我国当前主要的人才培养主体是高校,同时也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机构等用人单位,以及行业组织。要研究我国各类文化和旅游相关高校及职业院校、文旅企业、政府和行业组织以及社会化主体在行业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关系,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合作”“官—产—学合作”等协同机制,以指导构建适应未来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协同体系。
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路径与对策研究。要从教育理念升级、人才分类培养、跨学科整合、新科技手段运用等方面提出适应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框架;重点针对文化和旅游行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提出适宜的战略路径和针对性的培养方式,科学化、系统化地提出契合于不同类型人才特征的培养方式、手段、实施方案与对策建议等。
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解决人才培养国际化接轨的问题。应广泛比较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等文化和旅游业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差异与特点,分析不同培养模式的优劣以及适用条件;并基于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的特点与需求,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体制与环境,总结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者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