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透过“现象级”网红看“互联网+旅游”强大合力

十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 实习记者 安 宁

四川藏族“甜野男孩”丁真火了。他凭借一段被摄影师无意拍下的7秒视频,刷屏11月的互联网,传播量超50亿次,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网红。和丁真一起爆火的,还有他的家乡——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这个小县城。数据显示,11月20日~11月底,“理塘”搜索量猛增620%,比国庆假期翻了4倍。不仅如此,全国多地纷纷“蹭热度”,以向丁真发出邀请的形式推介各自旅游资源,再掀网络声浪。热度居高不退的背后,是各地方利用互联网流量,推动旅游供给提质升级而作出的努力。

“丁真效应”只是我国“互联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11月30日,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互联网+”获客能力

不同于其他网红走红后开始带货的常规路径,丁真签约四川甘孜州理塘县文旅公司,成为该县旅游大使。11月25日,在让丁真走红的第一条短视频发布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理塘县就“神速”推出当地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这条3分钟的视频里,雪山、草地、冰川、寺庙、白马……充分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视频上线当天便获得1200万播放量。次日,丁真现身理塘县“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2021年理塘”旅游路演推介会。线下,甘孜州政府趁热打铁,宣布今年11月15日~明年2月1日,该州67个A级景区门票全免、酒店半价、机票打折。

“流量”风暴很快转化为观光旅游的强烈意愿。记者了解到,截至11月25日,甘孜地区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9%,其中11月17日成为首个增长高峰,当天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11%,相比前一天增长15%。值得注意的是,在随后的一周,甘孜地区酒店每天的预订量同比都保持在1倍以上。机票方面,自11月16日起,以甘孜康定机场、亚丁机场为目的地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近2成;17日单日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0%;21日、23日、25日的机票单日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也超过5成。

“现象级”网红的诞生是偶然,但“教科书级”旅游营销的形成却是“必然”。一套“网感”十足、动作密集、又快又稳的“组合拳”,体现着当地政府灵活、创新的互联网运营思路。

《意见》提出,要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鼓励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结合旅游扶贫,通过人员培训或技术帮扶等多种方式,推动更多贫困地区旅游业商户“触网”,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营销。支持各地区建立旅游营销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营销成效。

《意见》还提出,扶持旅游创新创业。鼓励以产品和内容为载体开展业态融合创新,支持建设一批旅游营销创新基地,孵化一批具有较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流量“突如其来”,但理塘对旅游产业的改造升级显然有备而来。理塘县人民政府网显示,2019年至今,当地新增1家4A级景区和2家3A级景区,先后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仓央嘉措诗歌节、赛马会、山地文化旅游节等众多活动。同时,今年3月1日和7月10日公示的理塘县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中,多项脱贫攻坚项目涉及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包含集体旅游民宿改造、牧旅产业特色产品销售点建设、旅游接待示范户项目等。

热度易逝,而品牌长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存量旅游资源、修补旅游服务不足之处……相比依靠流量短期聚集的人气,旅游业应给予游客更好的消费体验,增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效应和游客黏性。

建设“互联网+”智慧景区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地文旅业遭受重创,尽管已经渡过最艰难阶段,但叠加冬季为旅游淡季,仍未恢复最初元气。丁真的爆红犹如旅游业“及时雨”,“以为丁真在西藏”“好客山东欢迎丁真”“陕西连夜打电筒找酷似丁真兵马俑”……各地文旅媒体纷纷加入“抢人大战”,充分利用热点制造话题,借力推广当地美景,引发更大热度讨论。蹭得巧妙、饱含激情的各地文旅业也让网友们看到了祖国大好河山,带动了旅游业的热度。

《意见》明确,到2022年,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村镇和城市,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到2025年,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规模大幅提升,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旅游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互联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展数字化、智慧化升级建设。

当前实时游客人数2379人、全部车位600个、目前泊车数311辆、PM2.5为14.2、道路平均车速57km/h……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景区,记者看到了一块莫干山镇综合治理指挥平台屏幕。这块屏幕上,通过莫干旅游、治理、生态、交通、天眼五大板块,实时反映景区内的情况。

“景区范围内设有电子围栏,所有进入景区的游客,智慧平台都会在6秒内根据手机卡归属地判断来源,实时监控景区内人流量。”该景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分析系统发展全域智慧旅游,对景区实时客流量、客流来源地、消费能力、网络售票、停车场车位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实现旅游资源“一张图”、安全管控“一键式”、舆情监测“一张网”、精准营销“一条龙”。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区着力建设线下智慧景区,已在各大平台设置线上预约、线上购票、线上查询等功能,在12个点位设立有声地图导览、有声场景建设、有声内容制作。

无独有偶。在山东,5G+VR全景直播服务,让各地游客在家也可以看到泰山云海日出日落;在云南保山,68座景区智慧厕所、24个智慧停车场、12个景区指引标识及诚信码铺设、11个景区AI识景、10个景区手绘地图已完成建设和制作;在故宫,游客可以通过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设备,与故宫宝藏跨时空对话……

《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制定出台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和相关要求,明确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建设规范,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

在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意见》还提出,要加快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各类旅游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

在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方面,各地区要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等信息,引导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旅游厕所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查询、路线导航、意见反馈等功能。

2020-12-02 十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2910.htm 1 透过“现象级”网红看“互联网+旅游”强大合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