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丑龙 池 羽 刘娟娟
《辛氏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水经注》载:“龙门为禹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这是中国古代的两个神话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天位于吕梁山南麓、黄河晋陕蒙大峡谷出口的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
数千年过后,龙门村植根 “鲤鱼跃龙门”“大禹凿龙门”文化,坚持“党建领村、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七有惠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村民年平均收入3万元,实现了共同富裕,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小康楹联文化名村”“中国避暑小镇”“山西最美旅游村”,村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作为龙门村的掌舵人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村党委书记、山西龙门科技集团董事长原贵生有一个靓丽的“龙门梦”:一是致力打造“百年企业”,到2025年,龙门集团产值达到百亿元;二是经过5年~10年努力,利用优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鲤鱼跃龙门”和大禹治水的历史传承以及现有工业设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质的转变。
党建:打造坚强堡垒
从20世纪80年代起,龙门村历届党委敢担当、会担当、善担当,扛起“发展为民”的责任,带领村民战天斗地抓发展、风风火火办企业、众志成城抗灾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村党委书记原贵生为核心的一班人,在带领村民奔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征程中,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方针,继续弘扬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坚韧不拔、公而忘私的“龙门精神”,把支部建在生产线,并对7个党支部定岗定责,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做到了关键岗位有党员、急难险重见党员。村党委着力在党务、村务公开等方面着手发力、健全机制,所有发展项目均先后经过党委会、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通过,基本形成了全村大小事“党委决策,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工作机制。2018年7月16日傍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数年不遇的狂风暴雨不期而至。党委、村委和龙门集团党员干部自发动员,第一时间深入到防洪救灾第一线,疏渠修路,排险固坝,成为美谈。
数十年来,龙门村已经锤炼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村党委书记原贵生,最早时曾临危受命担任焦化厂厂长,带领企业攻克难关,度过2008年的市场寒冬终于走出困境,挂帅后以战略眼光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着力构建多元业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扎根企业30多年的村党委副书记、龙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原孝义,2010年受命筹建水泥厂,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保障,使产品在国家重点工程——蒙西铁路项目建设中大放光彩。分管旅游工作的村党委副书记原娟珍是龙门码头、明清文化街和龙门山玻璃景观区等一个个旅游产品开发的中坚力量。
同时,龙门村党委十分注重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特别是梯次架构搭建,形成了“任用一批、储备锻炼一批、考察培育一批”的良性格局,为该村持续稳定发展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原娟珍介绍,2002年时,全村只有两个大学生,现在已累计培养出200多名大学生、硕士、博士。党委、村委班子里15名成员,也有3个正儿八经大学生,其他人正通过参加电大等学历培训提升自身素质,有效增强了农村内生发展力。
另一方面,村党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特别是在龙门集团,明确月工资专科生4500元、本科生5000元、硕士生6000元、博士生8000元以上,最近就一次性招了七、八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新员工。现在的龙门集团,来自四川和陕西合阳等地有好多工作十几年的职工,有的还在龙门村买了房子,生了孙子。村党委还规定,龙门集团外地职工干满3年调一次工资,干满5年再调一次,干满10年享受村民待遇。龙门集团电力公司经理李佩锋,是山西省临猗县人,2002年9月1日到龙门集团工作,2012年9月1日干满10年后,正式享受村民待遇,还免费住进了村里专门给龙门集团担任车间主任以上职务者建的31号楼——“功臣楼”。
产业:展开强健翅膀
原贵生认为,创建和发展村办集体企业,就是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和福利水平,让庄稼人圆当工人的梦,让农民比城里的工人待遇好,让村民觉得跟着共产党就有好日子。村党委立足本村土地稀缺、发展农业难以致富的实际,依托集体、股份、联户、个体经济的“四轮驱动”,构建起了多元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产业兴旺。
毗邻侯(马)西(安)铁路禹门口站台、创建于1988年的龙门科技集团,是一个村办集体企业,当年靠着一座年产2.5万吨焦炭的红旗三号焦炉“起家”,通过31年艰苦创业,抢抓机遇,创新调整,滚动发展,目前已拥有煤化工、建材、电力、铁路发运、交通运输、房地产、旅游七大产业。今年又投资32亿元新上马了172万吨焦化项目和龙门景区建设,成为一个占地面积1200亩、高级技术人员26人、管理人员142人、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276人、职工1300名的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6亿元,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实现利润2亿多元,上缴税收7059万元,名列山西省“企业百强”“制造业百强”,还被确定为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点”和运城市“虎榜企业”。
20世纪90年代曾做过民办教师的龙门村党委副书记、龙门科技集团总经理原新力介绍了企业发展轨迹:1988年建成红旗3号炉,焦化厂投产;2000年,上马小58焦炉,年产量扩大到25万吨~30万吨,后来经过技术改造,产量增加到60万吨;2018年,根据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指标、经济指标等政策要求,打响焦化转型升级攻坚战,通过山西产权网,投入3亿元,异地购买到112万吨产能指标,加上原有60万吨产能,开工建设全球最大、总投资30亿元的两组62孔JL6857D型碳化式单体捣固式焦炉,计划2021年“七一”投产,向建党100周年献礼。该项目占地面积516亩,包含焦炉、化产、LNG液化天然气、干熄焦及余热发电、污水处理5个工艺单元,达产后将年产焦炭172万吨、LNG液化天然气10万吨、液氨5万吨,年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6亿元,新增就业1100人。围绕炼焦这个母体,该集团还建成了铁路发运段、运输车队,产业链在不断延伸。
炼焦产生的煤矸石、中煤怎么办?2000年,他们上了2x6000kW煤矸石发电厂。电能如何消化?依靠紧邻的山西铝厂生产氧化铝粉的资源优势,上马年产1万吨电解铝及铝棒材项目。2014年,电解铝行业市场疲软,自行关停。2011年,挖掘本村紧靠大山的便利条件,这个村又建成石料厂,供应建筑工程用的石渣。本地高钙石含量达50%以上,原来就有一个设计年生产能力20万吨的国有运城地区禹门口水泥厂,因为经营管理不善,面临停产。他们与该厂合作,由龙门集团占股94%,对方占股6%,建成了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和独资建设配套年产150吨水泥的建材公司。如何把水泥充分利用起来?又新建了90#、180#商砼的搅拌站,还注册成立了龙门房地产有限公司,2014建成禹泉丽苑小区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今年底也将交工。
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与智慧,让龙门集团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煤矸石、脱硫石膏、粉煤灰、石屑、中煤等,全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原新力用“吃干榨尽”形容龙门集团内部的产业链条关系——焦化氨水循环余热用于居民楼及办公楼采暖;焦炉煤气用在商业出售、水泥原材料烘干、电力公司发电、居民生活中;自有河沙、建筑石料利用于房地产。同时,他们还利用已经停产的60万吨焦化厂场地和设备进行化产加工,产品也从初级的焦油、炭黑一步步延伸到汽车面漆等高科技领域。目前,龙门集团已形成60万吨煤焦化配套精细化工、100万吨水泥熟料、150万吨水泥、100万立方商砼、15兆瓦煤气发电、4.5兆瓦余热发电、5万吨黑钰颜料、3万吨炭黑等生产能力,构建起“煤焦化——炭黑——黑钰颜料”、“焦化——煤气——燃气发电”、“建材——余热发电——商砼——房地产开发”3个循环经济链条。2017年,龙门集团被确定为“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点”。
集体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拉动了全村群众致富增收。原新力说,龙门集团1300名员工年核发工资4000万元,其中,本村村民工资达120万元~160万元。作为龙门集团董事长的原贵生有个目标,172吨焦化项目建成后,龙门集团职工收入要达到河津市最高,而且要做到职工上班就餐不花钱。
文旅:铺开融创画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龙门村是晋陕大峡谷的出口。滔滔黄河出龙门后,挣脱沿路无数的山崖束缚,一泻千里,奔向广袤的豫鲁大平原。自龙门村所在的禹门口上行至壶口50余公里的黄河河段,被称为“龙门峡”,深涧腾蛟,浊浪排空,悬崖耸立,奇峰耸秀,烟迷玉黛,如诗如画,被誉为北国“小三峡”。在此峡中,排列着孟门、石门、龙门,分布着错开河、梯子崖、禹王洞、鸽子庵、擎天柱、大禹岩等自然和人文遗迹。
抗日战争中,日寇妄图西扣黄河,进犯大西北。我抗日军民于1938年12月25日和1941年10月7日,在这里曾与侵略者进行过两次禹门口战役,日军以死伤1万余人败北,彻底粉碎了日寇图谋。1992年,为纪念第一次禹门口战役阵亡的290位将士,当时的河津县人民政府在禹门口东岸再次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总高29米,碑心镌刻的“抗日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为已故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同志亲书。解放战争时期,王震将军的二纵、杨得志将军的十九兵团,均自此西进,揭开解放大西北的序幕。
龙门是黄河文明的策源地。大禹疏黄河九曲,赢得天下归心,铸九鼎以服四海。汉时,为缅怀禹王功德,龙门村建起大禹庙。清康熙年间,官府在此设龙门镇。彼时,龙门古渡为晋陕交界处重要的水上码头。每年春秋两次的大禹庙会,吸引着晋、陕、甘、豫、宁、蒙6省的客商云集于此。长达5华里的龙门街店铺林立,河两岸商号达100多家。开河季节,上千条船只穿梭,蔚为壮观。1941年10月第二次禹门口战役,龙门街建筑及大禹庙悉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摧毁,码头从此凋零。从2012年起,龙门村在村西复建大禹庙,并在龙门古街故址,复建明清风格的商铺40余间,配套完成了龙门关牌坊、历史人物雕塑、游船码头、望河楼、龙门山飞龙栈道、玻璃观景平台等建筑。另一个正在实施的龙门古镇文化园项目,沿大禹庙西布置,占地4万平方米,以仿古城墙包围,中心大街以文昌阁为中心点,从黄河晋陕大峡谷中的老牛湾开始,自北向南布置了碛口古镇、乾坤湾、壶口、孟门、石门等微缩景观水轴,周边分布龙门书院、民俗客栈、琴棋书画古玩街、地方特色美食、商品购物五大功能区。
龙门是黄河中游的起点。从禹门口向南至大石咀6公里的河段内,因河流冲刷和泥沙淤积,向东形成10平方公里的扇形涂地,受黄河大坝保护和丰沛的水源滋养,湖泊纵横,植物茂盛,碧野千里,形成了2000亩湿地生态,是野生水禽特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的自然保护区。1998年开始,龙门村在湿地保护区内建设“禹门口公园”,打造植物多样性与滩涂交汇的湿地体验。已经完工的一期工程占地1000亩,分4个主题,构筑养生休闲健身公园、水上运动休闲区。
龙门是现代桥梁博物馆。1949年3月,西北野战军为解放大西北建立后勤保障通道,在东西大禹庙岩体之间架起150米的铁索桥,是为禹门口第一座桥;1972年4月,侯西铁路禹门口铁路大桥建成,跨径144米;1975年,108国道禹门口公路桥通车,包括主桥引桥各一座,主桥为单链悬索钢衍梁斜拉桥,主跨144米,引桥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跨径54米;2014年,禹门口韩侯铁路特大桥建成,采用钢衍梁箱体结构,主跨156米,是国内铁路桥中最大的单跨简支钢衍梁;2018年,108国道复线禹门口黄河特大桥合拢,采用双塔斜拉索,桥宽27米,主塔高度170.8米,单孔跨距565米。如今,在禹门口百余米的河段上,形成了风格各异、规模独具、5桥飞架的独特桥梁景观,在全国绝无仅有,浓缩了中国现代桥梁发展的历史……而从禹门口上溯4公里,还有新建的蒙西铁路黄河石门大桥,长223米,采用中承式提篮拱,像一道的彩虹优雅飘逸。
龙门集团年富力强的总经理助理兼财务部部长、旅游部部长杨喜全介绍,近年来,龙门村一是陆续投入1.5亿元资金,建成龙门古渡明清小吃街,汇集地方各种特色小吃,引进23家摊主入驻经营;二是引进永济客商投资6000万元,成功开发了龙门山玻璃栈道、高空秋千项目;三是开通了禹门到孟门的黄河游船;四是每年5月23日,都要举办“大禹文化旅游节”。去年,该村接待游客十几万人次。
在龙门的那一日,原娟珍带着大家逐一参观了村里的党建展览馆、村史展览馆、大禹文化馆、民俗博物馆、中国名村馆、警示教育馆、泥石流警示馆、村庄学校变迁泥石流警示馆、道德大讲堂、图书馆和乡村文化礼堂、抗日烈士纪念碑,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和领略了龙门村文化积淀的厚重与创新发展的辉煌。
民生:敲开幸福大门
穿过宽大新颖的村门,但见一栋栋住宅楼整齐地排列在龙门大街两侧,其间星辰般点缀着文化活动中心、新龙门客栈、学校、医院等设计风格各异的建筑。街心公园、鱼跃龙门文化园、益寿园,林荫遮径,泉水淙淙,衬托着一片片花海翠楼。而涧河大坝、玉带山、同心路绿色长廊及村南千亩湿地,则把龙门村包围在百花丛中……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祥和洁净的现代化小城镇,就这样与古老的黄河相守相望,养育着勤劳、智慧的龙门人。
多年来,龙门村党委一方面率先从严从高完成焦化等行业提标改造,全面消除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成立了专门负责修剪、除草的老年义务管护队,建成了“党员林”。同时,依托龙门集团,先后投入1.6亿元,在龙门大街街心公园、鱼跃龙门文化园、益寿园、休闲健身公园、同心路景观大道和完成总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还分别建成了2公里长的企业与住宅区之间的玉带山绿色隔离带和绵延3公里的涧河大坝绿色长廊及环厂千亩林带,村域林木覆盖率达47%。
原娟珍说,在他们村,依托集体企业,村民有3个收入渠道,一是可优先到集体企业上班挣工资;二是龙门集团为村民免费配股,每年派发红利,2019年人均分红4100元,今年要增加到4400元;三是入股分红。分红比例,每年按照企业盈利状况动态调整。在新龙门客栈的会议室,66岁的宜金枝老人讲道,他们家今年5月26日领了3000多元,9月26日又领了3000多元,分别是建材公司和焦化厂的红利,“明年电厂也要分红了,大概是股金的10%。”电力公司经理李佩锋在建搅拌站时入了3万元股金,第二年返还3万元,第三年又领了3万元。集团新建127万吨焦炉,他又入了40万元股金。目前,龙门村村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3万元。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龙门村陆续建成四纵八横、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32栋住宅楼和禹泉丽苑小区、老年公寓,村民告别土窑洞、土坯房,住进了厨房、卫生间、水、电、暖、气、闭路电视、宽带、热水、电话、齐全的单元房。村里还配套建设了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连片的标准化校舍和乡镇等级的龙门村医院、商贸大街、新龙门客栈。从2009年起,这个村村民的养老、医疗保险个人承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缴纳,住院看病在国家新农合报销后剩余部分由村集体报销,实现了村民看病全免费。此外,龙门村历年来在教学设施上累计投入3140万元,为优秀教师学生发放奖励288.4万元,尊师重教风尚日趋浓厚。
在龙门村,尊老敬老已成为一种风气。60岁以上老年人除了国家每月发放的老年金外,每月还可按年龄分别领取450元、500元、550元、600元养老金。百岁及以上老人,每年另发2万元养老补贴。作为村老年协会副会长,宜金枝和全村59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早晨一睁眼便清扫马路、修剪树木、浇水除草,成为义务清扫龙门大街和植树造林的主力军。他们还自发组建了一个老年合唱团,每年村里搞春晚都要登台演出。龙门人亲切的称赞她们为“8朵金花”和“最美龙门人”。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3800位龙门人的血液中流淌着敢于争先、永不服输的基因,他们将再次扬帆起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地走进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