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创“芯”赋能 “智”享未来

——探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吴江密码”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氮化镓(GaN)材料在充电器上的应用,引发了消费电子行业的广泛关注。在江苏省吴江区汾湖高新区,有一家名为“英诺赛科”的民营企业是国内氮化镓领域的“翘楚”:魅族、努比亚、ROCK、飞频、Lapo等多个品牌都采用了“InnoGaN”氮化镓功率器件。该公司的氮化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氮化镓工厂。

这是当地民营经济强、创新活力足的一个生动缩影。吴江有超过7.2万家民营企业,集中在丝绸纺织、光电缆、电梯等行业,其中不乏隐形冠军和技术龙头。近日,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一周年和吴江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吴江调研采访,探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吴江密码”。

“两根丝”演绎传承与创新

吴江有两大千亿级产业,有人形象地将其概括为“两根丝”:一根是串起千年时光的丝绸,另一根是在信息化大潮中崛起的光纤。

作为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吴江自古便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近年来,随着“上久楷”宋锦、太湖雪丝绸等品牌不断打响,吴江丝绸纺织产业的版图正在做大做强。

“科技之丝”也正在大放异彩。“亨通集团是全球光纤通信行业前三强,生产的光纤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以上。”亨通集团董事局办公室副总经理周旻告诉记者,亨通是除全球国际光纤巨头康宁外,第二个拥有从有机硅到光纤预制棒及光纤产品的全产业链企业。

在亨通的光棒车间,记者看到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吊在拉丝塔上,棒身上端呈柱形,下端呈锥形,末端拉出比头发丝还细的丝。周旻介绍说,亨通自主研发的超大尺寸光棒,拉丝长度全球第一,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往返7个来回。

“谁掌握了光纤预制棒的生产工艺,谁便突破了光纤光缆产业最大的壁垒,站在了产业链的顶端。”——这是曾经盛传于光纤光缆行业的一句话。光纤预制棒是通过高纯硅等原材料制作而成,对光纤的质量和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

过去,光纤预制棒高度依赖进口,国内的光纤光缆企业只能买光棒拉光纤,或者买光纤做光缆。鉴于此,亨通集团投入数亿元进行自主研发,研制出拥有自主技术的光纤预制棒,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光纤价格也从最初的超过1000元/芯公里,降至目前最低不足20元/芯公里,大幅降低我国光纤使用成本。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绿色生产,亨通又历经8年时间,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无氯”绿色光棒。“业界主流的光纤预制棒是四氯化硅光棒,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氯气,影响生态环境。”周旻告诉记者,亨通是全球第二、中国唯一拥有这种核心技术的企业。

不仅如此。在产品规格、技术要求、施工难度都有极高的门槛的海底光缆领域,亨通更是打破国外制造商的垄断,为中国海底通信系统推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目前,亨通正在围绕5G产业,布局量子保密通信、太赫兹技术、硅光子技术、海洋通信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领域。

智能制造助推产业“蝶变”

随着英诺赛科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与芯片量产生产线,中国半导体创新史正在步入一个新纪元。

“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集研发、设计、外延生产、芯片制造等于一体的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平台。”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培仁说,目前项目刚刚进入试生产阶段。

未来2年到3年内满产后,该项目将实现年产78万片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产品将为5G移动通信、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手机快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核心电子元器件。

参观时,记者注意到了英诺赛科和努比亚合作推出的一款65W超快充充电器。“这里面用的芯片是英诺赛科的,过去3小时~4小时的满充时间被缩短至30分钟左右。目前,全球只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氮化镓快充充电器功率芯片,美国的Power Integrations、纳微半导体(Navitas),另外一家就是中国的英诺赛科。”王培仁说。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王培仁信心满满。“英诺赛科将借助长三角的半导体产业基础,与区域内更多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形成产业链集群,助力国产半导体实现‘芯’突破。”

智能移动底盘、室内递送机器人、体温监测机器人……在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诸多科技感十足的产品随处可见。一段展示产品远景应用的太空生活短片更是充满未来感,印证了这家企业“让我们的智慧在外太空为人类服务”的科技理念。

从制作简单的工装夹具起步,博众精工自2006年以来逐步转型为以系统集成应用为核心的研发型企业。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博众精工已成为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头羊”,业务涵盖消费类电子、数字化工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制造等领域。

据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经理任益梅介绍,公司现已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智能制造成套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发展智能制造,必须掌握核心技术,重在人才。任益梅告诉记者,博众精工先后在全球建立5个研发中心,拥有研发工程师1200余人;近3年来,每年销售额的10%以上都投入到科研。目前,公司已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

2020-11-23 ——探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吴江密码”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2533.htm 1 创“芯”赋能 “智”享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