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发挥团队服务作用 提升项目建设效率

——访甘肃兰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凤恒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 于清潍 张 莹

“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命线,项目建设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这是甘肃省兰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凤恒多年抓项目建设的经验体会。为推动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兰州市认真研究探索政务服务的科学方式,深化领导包抓制度改革创新,从2018年以来,在项目建设中实行团队服务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组建项目团队、发挥项目团队作用专访了刘凤恒。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抓项目的重要性及兰州市抓项目的概况。

刘凤恒:我们始终认为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项目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企业实力的需要,推动经济发展靠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尤其是像兰州这样的欠发达城市,项目建设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看,促投资扩内需,实现“六稳”“六保”和“十三五”目标,都离不开项目支撑。从长远看,拓存量创增量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以来,兰州市实施重大项目374个,总投资10,664.99亿元,计划投资3414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3135亿元,建成项目208个。2020年实施重大项目共100个,总投资3211.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95.73亿元。兰州市主要从四个方面抓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坚持项目包抓责任明。100个市列重大项目由29个市级领导落实包抓责任,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坚持“五比五拼”方法对接。充分发挥抓项目、促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在兰州全市营造比学赶超、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坚持团队服务措施实。对新建市列重大项目(除前期手续已基本办结项目)均组建项目团队服务推进,实行新建市列重大项目团队全覆盖服务。四是坚持督查考核效果好。强化中央预算内项目监管,充分利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实时监控项目进展,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执行进度,加大重大项目等“三个清单”督查考核力度,把项目建设考核成绩结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抓团队就是抓服务

记者:为什么要组建项目团队?

刘凤恒:在项目建设实践中,我们对照“底数清、情况明、方法对、措施实”的工作要求,发现一些突出问题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一是个别部门行政界限仍有交错,行业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互为前置导致手续无法办理的客观情况还时有发生。二是由于一些行政法规、政府职能和审批流程的变更调整,企业难以及时得到全面和专业的信息反馈,改革红利在短期内未能充分显现。三是企业在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前期要件、审批流程等规范性要求掌握不够,常因法规政策不熟悉等原因而“多跑腿”“走弯路”,影响了项目快速落地。四是项目开工前需办理的手续事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协调一致才能解决,特别是一些项目规划变更、设计调整、征地拆迁、设施迁移等问题环节多、周期长、难度大,制约了项目进度。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充分考虑兰州实际,通过整合资源、采取团队一体化服务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具体说,就是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每个项目团队里由总指挥统揽、指挥长推进、企业主攻、部门协同,通过集成服务,加快了项目建设各环节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比如,兰州十一中旧教学楼拆除重建项目是兰州市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于今年1月6日正式启动,必须赶在当年秋季入学前建成投入使用,时间紧,任务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施工场地狭小、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运输受限、工序交叉施工难度大等一系列困难,兰州市高规格组建项目服务团队,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总牵头、分管副秘书长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项目建设服务团队,按照责任明确、目标清晰、计划合理、风险可控、措施得当的要求,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了闭环分解。项目团队统筹协调市发改、财政、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评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通过不断优化内部审核程序和时间排序,大幅缩短收件后审核、部门内部会议、逐级审核签批时间,有力压减了项目审批流程,快速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创造了85天取得施工许可证、52天完成地下工程、32天完成主体封顶、56天完成二次结构、装饰装修及室外工程、225天交付使用的建设速度,压缩时间一半以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期完成并交付使用。

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组建团队的具体做法。

刘凤恒:项目团队服务模式通过三年的探索运行,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完整的闭环式运行机制。项目团队坚持扁平化原则,实行总指挥、指挥长和项目团队办公室三级管理,总指挥一般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个别重大项目团队总指挥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统揽项目建设,对重大问题决策部署;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行业的副职担任,主推项目建设,对涉及多个部门领域的事务进行协调;团队办公室主任由项目实施区划(行业)行政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团队成员主抓方案任务落实。团队成员是根据项目任务事项,由政府职能部门确定的、专项办理事务的人员。在操作上,各区县、行业部门对组建团队的项目与企业衔接确定工作内容和完成进度,根据任务事项与职能部门衔接确定团队成员,统筹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团队成员任务分工,制定甘特图,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认真梳理汇总后报总指挥审核并确定团队指挥长,指挥长确定团队办公室。团队成员主要根据项目前期成熟度确定,团队项目主要分三类:一类是“万事俱备”项目,团队成员选派部门内部分管科室负责人按规办事即可;二类是“八字一撇”项目,团队成员可选部门分管领导,完善“一捺”任务;三类是“纸上蓝图”项目,团队成员由部门主要领导挂帅负责落实。

抓服务就是抓速度和效益

记者:组建项目团队对于项目建设有哪些好处?

刘凤恒: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可以集成政府服务,变企业“多头跑”为部门“共同办”,有力解决了领导包抓项目只有“指挥员”没有“战斗员”的问题,全面提高了项目建设速度。首先,团队服务赋予了企业精准抓手。团队工作方案中,靠实了每项任务工作责任,明确了不同层级的职责,原先由企业办理的多个审批事项由团队成员负责落实,“兜圈子”“来回跑”等现象得到了消除。特别是涉及互为前置的审批事项、多个项目施工交叉等重大事项,由指挥长积极协调部署落实,解决了企业无法抓、抓不实的问题。其次,团队服务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团队工作方案精准、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审批方面,通过并联和同步审批,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时间压缩了一半。

比如,兰州奥体中心项目是兰州市委、市政府承办2022年第十五届省运会的重大工程项目。该项目是由兰州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总指挥、常务副市长任指挥长的项目团队,团队组建后,各级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协调服务,为项目推进破解难题、扫清障碍,创造出全省乃至全国的多个“第一”。一是仅用26天完成了PPP项目财政部入库工作,成为2019年以前全国入库时间最短的PPP项目。二是仅用49个工作日取得了第一个单体工程的施工许可证,成为目前全市工程建设领域行政审批最快的重大项目。三是项目建设工期仅为28个月,是全省一次性建设完成的体量最大、工期最短的综合性体育场馆设施。项目启动至今,整个项目团队协作顺畅、调度有力,确保了整个项目进展有序,充分体现了团队服务模式的强大优势。

记者:项目团队如何把好验收关?

刘凤恒:项目团队服务突出规范运行、督查考核,全程管控、强化执行。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团队化服务办法》和《兰州市项目建设考核办法》,项目团队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围绕组织协调、项目服务、信息工作、监督检查、满意度评价、工作奖励六个方面进行考核,有效激发项目团队内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精兵强将各尽其职、各履其责、各展其长的团队工作格局,更好推动项目建设。例如,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突出督查问效“跟踪器”作用,按确定的时限节点督查督办计划事项,引导督促征迁干部发扬苦干、巧干和实干精神,以主动的服务赢得了被征迁户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征迁工作逐步按计划完成,保证了项目以最短的时间启动建设。

记者:组建项目团队,如何在区县推广,效果如何?

刘凤恒:我们采取了市级团队示范引导,区县结合实际组建团队的方式在区县推广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服务模式经过探索运行,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组建、运行、调度和考核机制。2019年3月4日市政府印发《兰州市项目建设团队服务办法的通知》。区县根据各自实际,参考该办法进行区县级团队的组建、运行。2020年全市共组建268个项目团队,其中组建市级项目团队51个、县区级项目团队217个。全市642个续建项目复工率100%,696个新建项目开工率93%,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2020-11-06 ——访甘肃兰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凤恒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798.htm 1 发挥团队服务作用 提升项目建设效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