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1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4部委有关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进展情况和未来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建立安置社区组织体系
加强工作者队伍建设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表示,当前,“十三五”的易地搬迁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易地搬迁工作已经转入以后续扶持为中心的新阶段。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要求做好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
“总的来看,现在扶贫安置点的搬迁社区组织建设普遍得到了加强,体制机制也不断健全,服务设施也明显得到了改善。”王爱文介绍说,依据去年出台的《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到了“五有”:“有组织”,在搬迁社区建立基层党组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有制度”,制定安置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的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基本规则和制度;“有服务”,教育、医疗、社保、救助等政府工作服务和通邮、快递、小吃店、小超市等生活性服务实现在搬迁社区全覆盖;“有氛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等,打造群众能认同、能融入的大家庭氛围;“有队伍”,加强安置社区的工作者队伍建设,确保有人为群众服务。
据了解,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联合10个部门和单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又联合12个部门和单位出台了《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重点从完善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社区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实化了国家层面的后续扶持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也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加大支持力度,陆续出台了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等专项政策。”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孙广宣表示,“可以说,目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孙广宣说,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统筹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等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完善,并指导和支持有关方面继续做好社区服务、促进就业、产业培育等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与所在地的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
国家发改委一直牵头负责搬迁群众的产业、就业帮扶工作,孙广宣介绍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组织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的专项行动,以8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区为重点,依据安置地的实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对万人以上的特大型集中安置区制定了“一区一策”帮扶方案,派驻就业帮扶的工作队,推动搬迁群众尽快实现稳定就业。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人毛德智表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产业来带动致富。
“我上周刚去了河北阜平县黑崖沟村,当地企业把服装加工车间开到了扶贫搬迁的村子里面,这样老百姓在那里加工衣服、衣料,可以实现稳定就业。据了解,很多搬迁点都附带建设了扶贫车间,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实际效果很好。”王爱文以近期调研成果举例。
构建新型人际互动支持网络
推动建设交流融合社区环境
如何做好安置小区的社会治理工作?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回应:一是构建新型人际互动支持网络,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开展服务,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促进搬迁群众互动交流和情感交往。
二是依法预防和化解安置社区各种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从源头依法化解矛盾。
三是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注重把迁出地原村“两委”班子成员、年轻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等推选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保留熟悉情况的工作队伍。
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安置社区,要积极推动交流融合。王爱文表示,重点要聚焦三方面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风俗、文化等,如甘肃省天祝县为藏族同胞发展畜牧业需要,配套建设发展畜牧业的场所;在基层党组织,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村委会的委员人选方面,要保证少数民族同志一定的比例;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平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
毛德智表示,下一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乡村治理工作,重点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更多地关心关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农民群众,大力加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积分制等解决乡村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推进“互联网+”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流程再造、资源整合、组织重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乡村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