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大力拓展农村消费 充实扩大内需新空间

今年以来,受疫情汛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消费持续低迷。为提振农村消费,云南、广东等地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部署要求,国家发改委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加力农村消费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关情况如下。

农村消费稳步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农村地区拥有5亿多人口,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近年来,农村消费呈现稳步发展和升级态势,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十分广阔。

(一)从规模上看,农村消费稳步增长。2010年~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由3.3万亿元增加到7.7万亿元,增长了137.2%,年均名义增长11.4%。2010年~2019年,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由2.1万亿元增加到6.0万亿元,增长了189.2%,年均名义增长12.5%,较城镇增速高1.3个百分点。

(二)从结构上看,农村消费逐渐升级。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分别占30.0%、5.3%、5.7%,较2013年下降4.1个、0.7个、0.3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消费分别占13.8%、11.1%、10.7%,较2013年提升2.1个、1.0个、1.7个百分点;居住、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相对稳定。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正在不断升级,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三)从业态上看,农村消费日益创新。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递在农村加快普及,农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逐渐兴起,农村网络购物、农产品直播带货等线上消费快速发展。2019年,全国农村网商达到1384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8.4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同比增长27%。此外,农村青年加速对接并快速融入现代生活,在直播、短视频、网络动漫、网络阅读、网络音乐等泛娱乐领域表现出较强的消费潜力。

(四)从水平上看,农村消费仍然偏低。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15,023元,比城镇居民低57.9%,仅相当于2009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的来看,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致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农村市场还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成长空间。

农村消费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

(一)优质供给明显不足,制约了居民消费潜力。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多被定位为低端消费市场,消费品类少、质量差、退换慢等老大难问题持续存在,相比于城镇,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农村居民逐渐升级的消费需求,制约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消费市场循环。农村地区交通、仓储、互联网等公用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明显短板,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发展滞后,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受到不同程度制约,对消费的承载能力偏弱。

(三)消费环境普遍较差,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农村市场相对分散,商品监管难度大,存在不少监管盲区,“三无”产品、山寨商品、过期食品、虚假宣传等层出不穷,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就业增收面临挑战,限制了居民消费能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增多,农业效益偏低状况短期内很难扭转,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拓展农村消费

农村消费潜力大、空间广,是消费领域的重要板块。拓展农村消费,是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下一步,建议把扩大农村消费作为持续对冲疫情后续影响的重要举措,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结合、协同推进,多措并举优化供给、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高能力。

(一)以新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高标准推进农村消费市场升级扩容。一是以县城为龙头,改造步行街、地方特色街区及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打造新型特色消费集聚区,辐射带动农村消费。二是以乡镇为骨干,提升综合性商业中心和市场,优化服务功能、创新商业模式、强化电商赋能,增加新供给,促进农村消费。三是以村点为基础,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电商平台到农村地区开设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四是以汽车家电为重点,引导企业面向农村地区开展促销活动,加大对农村居民消费补贴和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面向农村居民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支持发展二手汽车和家电交易。五是以新消费为方向,推动金融保险、医疗美容、文化娱乐、儿童教育、养老保健等优质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积极培育农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更好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

(二)加快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进一步畅通城乡融合消费循环。一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着力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二是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创新实施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集约化配送,着力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三是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快农产品分拨、包装、预冷等集配装备和分拨仓、前置仓等仓储设施建设,支持在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间地头建设初加工、预冷、储藏、分等分级等设施。四是推进供应链创新应用,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三)大力优化农村消费监管服务,全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一是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下沉执法监管力量,健全农村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二是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针对农村消费投诉高发行业和领域,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三是更好发挥各级消费者协会作用,构建覆盖农村的维权网络,畅通农村消费者维权渠道。四是依托村委等设立消费监管维权服务站,加强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调解处理消费维权投诉。

(四)着力稳收创收增收,切实保障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一是加快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围绕农产品、中医药、手工艺品、非遗产品、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农村产品和服务实施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产业化改造,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二是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探索混合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四是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大幅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养老、医疗、教育支出负担,缓解消费后顾之忧。

(五)不断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持续支撑农村消费稳健发展。一是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工商资本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丰富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等市场主体金融支持。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回归本源,为农村居民制定购车等金融产品。三是落实用地保障,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和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等资源,为消费市场和流通网络建设提供支撑。四是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更好服务农村消费升级。

(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供稿)

2020-10-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590.htm 1 大力拓展农村消费 充实扩大内需新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