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正式获批建设,片区规划面积20.27平方公里,在江苏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中面积最小。连云港片区承担着建设成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使命。
“围绕这三大功能定位,我们在理念、思路、机制、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年来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创新实践案例55项,”连云港市市长方伟表示,这些集中在国际班列品牌、贸易便利化、投资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的创新制度,正从自贸片区向全市复制拓展。
一年来,连云港片区大胆创新、自主改革,以全市2.7‰的面积,贡献了31%的实际利用外资、18%的外贸进出口、13%的新增市场主体。截至今年9月,片区现有注册企业5677家,较获批前增加3.8倍,其中新增注册企业4485家。与此同时,连云港探索突破地域限制,以自贸片区为“杠杆”,撬动全市制度创新、资源集聚、扩大开放步伐,加速“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奋力打造具有更强辐射带动力的“一带一路”强支点。
做强服务功能
建设交通枢纽
“原来,集装箱从卸船到装车放行至少要三、四天。现在1天就能完成,全程效率提高了70%以上,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了。”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学梅介绍。
连云港在江苏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中区位优势独特。50多条海运集装箱航线在连云港转为铁路运输,一路向西,直达中亚、西亚和欧洲腹地。得益于港口区块首创的“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创新,原有监管模式下铁路班列需凑整发运、交货期长的问题彻底被解决。现在,船舶抵港后直接卸船分流,并直接换装班列发往境外。
依托港口与陆桥两大核心资源,这一年,连云港重点探索陆海联运通道建设,提升港口功能、打造中欧班列连云港品牌,扩容加密海、公、铁、水多式联运通道。陆海联运北向,首发“日本—中国(连云港)—蒙古国”班列,新增二连浩特跨境运输口岸;陆海联运西向,开辟“亚太地区—连云港—喀什—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路线。探索建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陆海联运信息共享新样板,连云港港口成为我国铁路给予全面数据交换、哈国铁路允许实时查询的唯一港口。
目前,港口远近洋航线达74条,海河联运航线达13条,外贸航线覆盖美西、中东波斯湾、南非等重要国际港口,内贸航线实现沿海重点港口、江淮流域全覆盖。今年1月~9月,港口吞吐量完成1.9亿吨,同比增长3.5%,增幅居全国海港前列,集装箱完成361万标箱,与去年基本持平。国际班列完成3.04万标箱,同比增长44%。
释放开放虹吸效应
建设开放门户
“从申请到办结一共只花了10分钟,没想到这么快。”近期,该片区内的连云港立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通过商事登记确认制方式,当场领取营业执照,成为江苏自贸区内首批通过商事登记确认制方式取得市场主体资格的企业。
商事登记由审查登记模式向登记确认模式转变仅是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获批以来,连云港充分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积极落实国务院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复制推广率超过80%。针对性地解决投资成本、服务效能、司法环境等瓶颈,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加速集聚优质要素。
自贸片区行政审批“1220”改革实行的“一窗收件,分头预审,多部门网上并联审批新机制”,能够确保实现1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20个工作日内完成一般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
数据显示,目前连云港自贸红利效应已经带动全市签约项目51个,总投资2100亿元。
参与国际经贸交流
建设交流平台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主线,连云港片区全力强化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上合组织国际圆桌会议、东盟国家农业经贸洽谈会和葡语国家农业合作对接会,加速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
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也取得积极成效,国内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起航开赴南极,南极磷虾高值化产业园开工建设。今年1月~9月,中哈物流场站进出集装箱量、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完成物流量、哈国东门无水港过境换装量分别增长11%、11%、49%。
截至目前,连云港已形成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实践案例。在江苏省政府复制推广的第一批20项江苏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连云港占6项,其中3项为全国首创。
(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