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进
近年来,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把乡风文明建设从政策规划层面聚焦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领域,围绕破题推进、深耕内涵、谋新做实、寻根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明呈现新气象。
边做边思
在探索中创新践行时代要求
用村规民约连接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近年来,襄州区紧密结合乡村治理实际,宣传发动、规范有效、依法依规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修订工作。黄集镇毛岗村通过一块清朝光绪年间“村规民约”石碑,解开了该村乡风文明历史悠久的密码。为了更好传承文明乡风,赋予传统“村规民约”新的时代内涵,增加了不准散养家畜践踏庄稼,不准开设赌坊引诱良善子弟,不准以寻草之名偷割青苗,不准以捡麦穗、稻穗之名偷割庄稼等内容。对违反“村规民约”的,实行相应惩戒。目前,全区415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两约”制定修订工作,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红白事登记操办率在87.5%以上,群众成乡村治理“主角”,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不断提升。
用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种子,彰显社会大爱。襄州区深入基层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依托志愿襄州APP平台,推动志愿活动线上运行,实现志愿者注册招募、资料管理、活动发布、管理考核等全程信息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以孤寡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群体为重点对象,按照“社工+志愿者”以及“专业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组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结对帮扶、亲情陪护、家政服务、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90%的村(社区)开展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组建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参与志愿者近5万余人,结对孤寡老人1000多位,每年开展帮扶活动3万余场次。在疫情防控中,基层工作者、“双报到”党员等各志愿者队伍以“小我”融入“大我”,将“小善”汇聚成“大善”。
用榜样力量引领文明风尚,唤起精神能量。襄州区以“服务中心、文化先行”理念,重点挖掘宣传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草根英雄”和基层涌现出的“凡人善举”,评选活动覆盖全区13个镇(街)的415个村(社区)。该区借助“襄阳好人”“襄州楷模”等积极推选村镇优秀典型;以各镇为单位,着眼乡村“种文化”工程,开展特色的身边好人、五星级党员、善行义举等典型选树,不断挖掘乡村文明力量,培育农民当文化“主角”。近3年来,已涌现2名“中国好人”,1名全国“乡村阅读榜样”;5名“荆楚楷模”,1个“湖北省学雷锋教学示范点”,1名“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18名“襄阳楷模”,28名“襄阳好人”,168名“襄州楷模”,并让典型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带动形成人人敬典型、学先进、做榜样的生动氛围,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奏出文明乐章。
共建共治
在融合中积极拓展文化内涵
以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滋养润泽农民“精气神”。襄州区制定下发《襄州区推进文化小康建设操作手册》,依托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搭建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并配备文化工作者,抓好文化团队建设,开展村级特色文化活动;加强大越调皮影戏、向湾村老酒堡、襄北小儿辟邪衣等襄州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彰显乡村文化魅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开展冬桃品鉴会、柳编节、梨花节、丰收节等特色主题文化节;区文化馆、省豫剧团等专业团队以及春晓等民间团队,开展送戏曲、送书法、送民间艺术等文化下乡惠民活动;农技、卫生等部门开展送科技、送健康进村活动。同时,全区按照有场所、有器材、有活动、有品牌等“七个一”标准,打造集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开展、乡村文明新气象展现、现代科技知识普及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系,实现了文化小康全覆盖。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乡村社会“主旋律”。在文体阵地建设上融入文化内涵,襄州区进一步发挥襄州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充分运用历史名人、民间故事、家族家训、牌匾楹联等乡风教化资源,引导群众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传习等活动,让好民风焕发出农村文明建设新气象。同时,积极宣传新时代新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切实将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建成集文化建设、文化宣传、文化惠民、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公共服务于一身的综合平台和重要阵地,实现一个中心多种功能。
以革命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红色“好基因”。襄州区拥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襄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红军枪炮厂旧址、徐窝烈士纪念碑、亚洲最长的人造银河——排子河大渡槽等红色革命优秀文化。借助深厚的革命红色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理念。峪山镇退休教师李运生29年坚持免费义务教育辅导小学生,先后有6500多名未成年人得到关怀,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他的带动下,该镇已有90多名“五老”人员参与义务关爱青少年、传播红色文化工作。
聚心聚力
在宣传中充分体现社会价值
借助品牌宣传让乡村面貌有“风度”。襄州区积极打造文明村镇亮点工程,石桥镇根据沿线景色,打造“牛黑路—排子河渡槽”沿线景观带;龙王镇积极拓展“樱花谷”“凤凰咀遗址”等文化旅游品牌;程河镇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柳编艺术产业;峪山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农家乐与红色旅游;双沟镇抓住乡村振兴契机,连线成片打造新农村。不断用好用活文化、历史、自然及政策等资源优势,打开创意创新之门,以文化为旅游铸魂,以旅游为文化添彩。另外,该区倡导“慈孝家庭·文明乡风”,每年开展乡风文明活动超万场(次),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000余户,评选“好儿女、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好邻居”成为乡村最关注的“新攀比”,有效提升了群众素质。
借助文艺活动宣传,让乡村文化有“高度”。襄州区以“送文化”为撬点,敲响“种文化”的鼓点,找准农民自己“创文化”的靶点。他们长期坚持推进文化志愿者培育工作,使一批源于农村、扎根农村、多才多艺的农村文化能人崭露头角。目前,已挖掘培育3000余名文艺能人,并影响带动更多村的农民一起培育新型的乡土文化幼苗,带动乡村文化更加繁荣,更富有生命力。目前,每年安排送戏下乡300场,戏曲进校园90场,农村电影放映5100场(次)。同时,该区着眼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的目标,除安排12场节假日大型文艺活动、4场文化小康文艺专场活动外,每年8月份举办多层级广场舞大赛,让农民担当基层文化的主角,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在红红火火的活动中,襄阳花鼓、汉江号子等许多在民间沉淀的“文化种子”被挖掘出来。近3年,张湾街道红星社区、肖湾街道襄钢社区等举办的“春晚”在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活动平台播出,获得好评。
借助典型宣传让乡村社会有“亮度”。襄州区从基层干部群众中选拔175名同志组建百姓宣讲团,开展多层次培训,以百姓宣讲为平台,聚焦孝老爱亲、邻里和睦、乡风治理等模范典型,收集整理他们的先进事迹,开展分众化宣讲,有效推进了文明新风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该区大力开展文明村建设拉练活动,形成了“比、学、赶、超”氛围。目前,该区获评1个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镇,10个省级文明村,34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123个省级整治村;3个市级文明镇,36个市级文明村;6个区级文明乡镇,302个区级文明村,城乡文明创建基础进一步夯实。
(作者系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