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与过去发展模式相对应的体制机制必须主动变革和创新才能充分激活经济发展的活力。这为四川省成都市在新的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
重点抓好“五项制度改革”
2017年年底,中共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紧扣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聚焦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难题,作出重点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突破性的“五项制度改革”(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的安排部署,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塑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注入强劲动能。
2019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12.65亿元、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478.4亿元、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3.4亿元,同比增长7.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878元、24,357元,分别增长8.9%、10.0%。2020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冲击,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8.63亿元、增长0.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691.6亿元、同比下降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6.5亿元,同比下降7.9%。
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形成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的比较优势。针对财政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不足、产业政策与财源建设挂钩不足、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成都坚持以绩效为导向,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围绕绩效如何体现、如何实现、如何评价、如何监督来进行制度设计,构建全方位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财政资源配置利用水平。
建立全方位绩效管理体系,坚持以点带面、以破促立,全面实施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推进绩效理念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建立全覆盖绩效管理体系,将市级各部门和各区(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
从改革的成效来看,财政预算绩效全面提升。2019年支持“东进”区域335.4亿元,十大民生实事支出124.7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65%。全市一般性支出压减20%,节约资金11.6亿元;清理项目3136个,统筹资金13.9亿元;盘活存量资金79.5亿元。
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形成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比较优势。针对国有企业存在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功能结构性失衡,服务社会民生的政策和资源赋能不足,市场化改革与功能性项目行政化管理方式矛盾突出等问题,坚持效益为导向,以提升国资国企战略支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改革目标,科学构建以战略支撑、社会服务、资本运营、市场经营、专业运作、现代治理“六大效率”为核心内容的国资经营评价体系,探索评价倒逼“经营评价、问题诊断、改革突破”的改革路径,加快推动市属国企由功能平台型企业向专业化、专业型现代化企业转型。
创新设立评价体系,确保效率评价有章可循。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以“六大效率”为主线,创新构建了涵盖200余项指标的国资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一套评价规则,从评价导向、主体、内容、程序、成果运用等方面入手,“一企一策”形成由44项评价指引构成的评价规则;形成了一套工作机制,统筹协调20余个市级部门,形成市国资委统筹、多方协同配合的评价工作机制。
抓好问题诊断,编制了80余万字的“1+12”评价报告,通过“雷达图+蛛网图”形式直观反映企业“六大效率”评价结果,诊断问题200余项;抓好结果反馈,由评价工作组向12户企业主要负责人现场反馈了评价结果,对评价总结的改革成效和发现的问题短板进行了全面通报;抓好问题整改,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共提出改进措施400余条,对改进情况进行台账管理。经营评价促进改革提升的传导效应逐步彰显。
围绕落实“两降两提”探索了区域综合开发、“综合平衡算大账”等新运营模式,提升国企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经营效率,优化公交、地铁、燃气、供排水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和能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费用率,推动成都产业集团入选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
从改革成效来看,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引领国资国企的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具体是“8765”:“8”即主要营业收入增长80%以上,“7”即资产总额增长70%以上,“6”即利润总额增长60%以上,“5”即国企负责人薪酬平均增长50%以上。
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
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形成城市永续发展功能布局的比较优势。针对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力度亟需加强,标准不高执行不严,监管联动不够等问题,坚持以产出为导向,实行土地资源差异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土地综合承载容量和经济产出水平,推动形成集约高效的经济密度优势,“三生融合”的空间品质优势,差序协同的功能布局优势。
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机制。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行差异化土地资源配置,对开发强度超过40%的地区,强化项目监管,将项目准入条件、考核评估、退出约定、违约责任等纳入供地范畴。
制定完善基准地价体系。完善土地价格供应机制,结合不同产业类型的生命周期、投资回报、发展要求、市场需求等实行差异化的土地供给,给予产业项目用地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土地供应价格支持,实现对产业发展的精准保障。
实施“指标双下”奖惩激励机制。对已核实的低效存量工业用地按约10%的比例下达区(市)县盘活利用指标,实行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指标与新增工业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相挂钩的“指标双下”奖惩机制。
从改革成效来看,在亩均税收方面,2019年度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高新区工业用地地均税收为761.61万元/公顷、同比增长20.88%;在用地成本方面,按弹性年期方式使用土地,企业初期入驻成本下降60%。
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
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形成高品质宜居生活的比较优势。针对目前全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校正体系尚待建立、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和服务人口的政策体系亟须完善等现实问题,坚持以利民便民为导向,围绕均等化保障、多元化供给、品质化生活,通过标准引领、供需适配、高效便捷,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有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化管理。增设高品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数据清单“两张清单”,并实现年度动态调整,构建畅通市民意见、精准服务市民的有效载体。
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新成立益民、教投、医投、体育、绿道五大国有民生集团,鼓励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专项债券、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形成了政府为主、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加速提升。
有效推动可感可及的便捷化服务。按照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和品质要求,编制成都市高品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3年滚动计划,创新服务供给,推动迭代更新,以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一批享誉全国、全省的成都公共服务品牌。
从改革成效来看,全市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清单体系,清单服务项目由96项调整为100项,包括教育、就业、养老等各个民生领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千人口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分别达4.13人、5.3人、8.98张,位居全国前列;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学前教育净入园率达99.43%,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养老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97%,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80%。同时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成立益民、教投、医投、体育、绿道五大国有民生集团,认证成都市本土社会企业达到39家,成为全国社会企业最多的城市。成都在2019年国家开展的营商环境测评中,基本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名列前茅。
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
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比较优势。针对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扶持重点更需精准,企业成长需求与创新链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等问题,坚持以成长为导向,分层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配套链、稳定畅通的要素供应链、高端跃升的产品价值链、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链。
增强孵化培育功能。建立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进一步健全符合新经济发展的孵化培育和政府服务体系,加快校地共建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高效孵化培育科技企业。
增强融资服务功能。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以科创投、科创贷、科创保、科创券、科创贴“五创联动”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协同、双向发力、整体跃升。
增强科技转化功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协同发展制度,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应用范围及成效,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品市场化转化、规模化运用和产业化发展。
从改革的成效来看,企业梯级孵化培育体系逐步建立。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新经济企业37万家、新经济企业注册资金4.1万亿元,同比增长26.1%、20.2%;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加强,依托交子金融“5+2”平台等累计为上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金额890亿元,全市企业贷款利率4.8%,下降0.8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不断完善,以“校企双进”系列活动为载体促进合作项目728个、签约金额超过13亿元。
(本文由中共成都市委改革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