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次实施方案赋予深圳市更大的土地审批自主权,目的是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解决建设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等审批效率问题,提高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放权实际上放的是改革的权,不是扩张的权。是为改革提供更大的改革空间,而不是城市建设的规模。”10月18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
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也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怎样推进空间治理改革?庄少勤表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从三个方面给予了重大改革的政策支持。
第一,更好地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作用。从区域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更好地优化空间资源的时空配置。实施方案里提出允许深圳统筹建设用地用林规模和指标,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探索按规划期实施的总量管控模式。
庄少勤解读称,这句话里有两项重大政策,一是允许深圳市统筹建设用地、用林规模和指标。意味着可以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各种空间资源,包括优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边界,这是坚守安全底线的条件下的优化布局。
二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尤其是中央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深圳市放在更大的新发展格局中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开放式、网络化、多中心、集约型的发展格局。深圳市就可以在开放的背景下,不仅用好自己的资源,也可以充分协同区域资源,使未来的发展空间得到更有力支撑。
庄少勤说,除了空间布局统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时序上的统筹。可以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期限,这次规划是15年,到2035年,按照长周期的资源规模来进行用地指标管控,通过“规划形成项目”“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资源配置模式,可以从整体上更长远地考虑资源配置。通过空间布局统筹、时序统筹,提高了深圳空间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战略性,层级更高,可以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更高起点地用好资源。
第二,更好地发挥空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提升空间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施方案里提出支持符合在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还提到要对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海域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庄少勤说,这里意味着两个优化,一是功能结构优化,深圳市可以结合本市的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赋予地块的功能用途更有包容性、兼容性、灵活性,对于土地用途管制也有更多灵活性,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以及空间治理要求。二是通过分别设置使用权还可以进行空间竖向结构优化。对地上、地表、地下设置使用权,对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设置使用权,使资源利用从原来的平面配置向三维空间配置进行转变,也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空间产品。
第三,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空间流量配置的充裕性和便利性。实施方案中提出支持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分别设立使用权以及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通过区域流量、结构性流量、周转流量三方面激活流量,可以更好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关键是满足市场对流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