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倾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隆基二期签约仪式

曲靖经开区绿色硅产业园

曲靖阳光能源切棒生产车间

隆基一期在建项目现场

曲靖晶龙公司工人在精准作业

□ 本报记者 杨邵灵

云南曲靖是我国西南第一大河流珠江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清澈的山泉从马雄山东麓潺潺流出,一路奔涌向前,融集千流万溪,汇聚而成波澜壮阔的珠江。如今的曲靖,又因曲靖经开区倾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率先推出“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而在新时代改革发展浪潮中崭露头角,声名鹊起。

曲靖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是云南省最早成立的省级开发区之一,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

今年以来,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曲靖经开区科学应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力促进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1月~6月,曲靖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1%、5.5%、13.5%,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

如今的曲靖经开区已吹响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嘹亮号角,奏响了创新引领、绿色崛起的最强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奋勇争先。

聚焦主业

产业集聚不断增强

谋定而后动,则无往而不胜。曲靖经开区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严格落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绿色硅、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绿色硅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曲靖经开区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推动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云南丰富的硅资源、低成本的绿色水电和硅材料产业发展基础,紧盯硅晶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目标,主攻行业龙头以商招商,重点发展单晶硅拉棒及切片项目,延伸产业链至电池片、组件等环节,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建设投产。

2017年9月,曲靖阳光能源投资4.5亿元的“年产3000吨单晶硅棒及1.22亿片单晶硅片项目”开工建设,2019年2月17日顺利投产。2019年12月18日,二期投资13亿元的5GW拉棒及硅片项目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2020年底建成投产,将在曲靖经开区打造年销售收入超25亿元的行业领先光伏企业。

2017年12月,曲靖晶龙投资7.8亿元的3GW单晶硅棒和3.6万只石英坩埚开工建设,2019年12月18日建成投产。2020年9月22日,曲靖市、曲靖经开区管委会与晶澳太阳能签订了二期年产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项目,在一期基础上延伸产业链至切片环节。项目达产后,产能将达到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年产值不低于120亿元,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亿元,年缴税7亿元,解决劳动力约5000人。

2019年12月,曲靖市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年产30GW单品硅棒和切片建设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达产后年预计销售收入达150亿元,解决就业约8000人。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52.26亿元,计划2020年9月底前完成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3月前投产,投产即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预计年销售收入50亿元,解决就业2800余人。2020年9月22日,隆基二期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签约,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新增约100亿元、新增税收约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约5000个。

曲靖经开区依托阳光能源、晶澳太阳能、隆基股份等企业,充分激发光伏产业的集群效应,规划在将来的3年~5年,形成单晶硅棒产能70GW、晶硅切片70GW、电池片50GW、光伏组件20GW~30GW全产业链光伏产业基地,力争实现近期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中期600亿元,远期1000亿元。未来,还计划将硅棒及切片项目发展到年产100GW以上,形成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等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一期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生产基地项目已建成投产,二期年产1.5万吨、三期年产4万吨磷酸铁锂生产基地正在建设;新能源电池环保循环利用、导电液、石墨纤维研发已开工建设;远景能源于7月26日成功签约。

——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发展。北京四方启点科技有限公司(公务之家数字经济产业化基地及销售总部项目)于3月3日启动运营,北京必创科技于3月6日成功签约,紫光集团于6月19日签约。9月25日,曲靖经开区与北极星云签订“北斗+”产业融合创新服务平台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北斗七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签订合伙协议,进一步加快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据悉,曲靖经开区正与360安全集团、猪八戒网、科大讯飞、罗克佳华科技等企业积极对接。

产业兴,则园区兴;产业强,则经济强。2020年,曲靖经开区共有23个省、市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91.05亿元,其中,竣工项目5个、续建项目8个、新开工项目5个、前期项目5个,上半年已完成投资13.64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曲靖经开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先建后验”

项目审批建设提速

“在‘先建后验’之前,按照正常的审批手续办理,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实行‘先建后验’后,我们按流程边建边办,大大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使得项目早投产早受益。”曲靖鑫达加气站项目负责人吴锋云说。

这样的赞誉,近年来在曲靖听到的越来越多,“先建后验”审批管理改革创新越来越深入人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机遇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往往青睐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者。

今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日益向好的情况下,曲靖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要求,率先试行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

3月26日,曲靖经开区投资项目“先建后验”领导小组召开首次会审会,对曲靖隆基一期、曲靖阳光二期等3个总投资约33亿元的新能源项目拟实施“先建后验”的项目进行会审,标志着“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正式启动。

3月31日,3个项目建设方负责人来到曲靖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分别签订“先建后验”承诺书,办理“先建后验”备案证,3个项目当天就具备了开工条件。

据曲靖经开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介绍,在投资项目“先建后验”工作流程中,“一纸承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份承诺书上,项目建设方根据“先建后验”相关职能部门所设定的行业标准和项目个性化承诺要求,以及违反承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在规划、国土、建设、环保、节能、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等方面作出了郑重承诺。

从项目建设方提出申请纳入“先建后验”管理,到项目可以开工建设,前后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大幅缩短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促进投资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是“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最直观的改革红利。

据悉,目前已有曲靖隆基一期等7个项目发放“先建后验”施工备案通知书,并纳入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管理。

曲靖焜翔公司是曲靖隆基一期项目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方,按照约定,要在2020年9月底前完成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受益于“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曲靖焜翔公司签订承诺书以后,即可依规自主开展项目设计和施工;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同步跟进监管和服务,实时督导项目投资主体在竣工验收之前完善相关手续,对项目建设实现提前介入、服务前置、动态监管。

据了解,“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迅速扭转了曲靖经开区受疫情影响而一度存在的项目投资落地难、在建项目推进难、投产项目接单难的被动局面,也为一大批有意向在曲靖投资的企业亮了“绿灯”。“宽审批、严监管”助推了曲靖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并保证这辆“快车”行驶平稳、不走弯路,准确无误直达“目的地”。通过优化、整合,目前曲靖经开区已将“先建后验”建设管理程序优化为申请与受理、承诺与公开、建设与监管、发证与验收4个阶段11个环节,简化了审批环节、压缩了审批时限,跑出项目建设、审批加速度。

筑巢引凤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近年来,曲靖经开区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坚持把产业招商作为最重要的抓手,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多措并举大招商、招大商。

今年以来,为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曲靖经开区创新招商方式,通过网络视频、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展招商推介,与企业“屏对屏”对接洽谈。同时,进一步整合优化招商队伍,主要领导带队招商,围绕绿色硅一体化产业等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行业龙头以商招商,一批好项目、新项目顺利签约落地。

1月~6月,曲靖经开区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41.6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7亿元的54%,同比增长20.43%;成功签约必创科技传感器生产基地、大数据中心等9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7.5亿元。

下一步,曲靖经开区将认真实施管委会已出台的《关于建立“大招商”工作机制的意见》,精心组织,压实责任,全面发力,全力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曲靖经开区将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链,突出“招大引强”,尽快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产业项目,着力聚焦绿色硅、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方面,持续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曲靖经开区坚持把园区配套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系统推进。一是园区基础配套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续建、新建、办理前期项目10个,总投资9.78亿元。二是用地保障不断提升。主动融入“麒沾马”一体化发展,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坚持把用地保障作为项目落地的前提和基础,超前谋划,积极协调,争取市级规划预留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清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保障了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工作,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化解存量债务,着力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确保招商引资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

改革创新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能使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活力四射。曲靖经开区深谙其中道理,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最大竞争优势。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为着力解决项目审批、项目落地、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曲靖经开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营商环境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和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优化简化,实行一窗接件、并联审批,全力推进“容缺审批、先建后验、区域评估”制度,认真落实代办制度、企业联系人制度和涉企检查报审“三项制度”,上线试运行“经开区审管联动智慧政务综合管理平台”,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曲靖经开区“先建后验”为投资项目搭上“快车”》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两个栏目播出,为“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曲靖样板。

全面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分级包保推进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加大重点项目包保力度,每个签约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由一名经开区处级领导牵头负责,组建一支服务管理队伍,制定一套项目推进方案,对项目服务一抓到底,真正把招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结合项目包保服务机制提供全程免费“一对一”代办服务。具体而言,一个项目由一个包保部门负责代办,按照“五个一”的模式建立投资项目代办服务制度。代办中心负责代办受理和统筹,包保部门负责牵头代办,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协同代办,代办窗口、代办专员、协办专员密切配合、无缝衔接,形成专人受理、专人代办、专人审批的代办服务队伍,高效、规范、优质推动代办服务制度的落实。截至目前,曲靖经开区49个招商引资项目及重大项目纳入项目包保,包保项目中9个纳入投资项目代办服务,其中,正在推进代办服务的8个,已完成代办服务的1个。

把“保姆式”服务延伸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在疫情期间,曲靖经开区主动上前,为企业配发防疫物资,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周到温馨的服务深深打动了区内企业干部职工的心,增强了园区的凝聚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曲靖经开区将进一步开展全面梳理公布群众和企业到经开区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相关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比例达到90%以上;“先建后验”持续推进,对投资建设项目相关审批事项进行程序优化和环节简化,推进“减证便民”,探索行政审批“套餐服务”;按照“应做尽做”的原则开展好“区域评估”工作;加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应上尽上、一网通办”要求,打通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联网运行,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平台运行管理,为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倾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而持续营造全国一流、最具竞争优势的营商环境。

(本文配图由曲靖经开区提供)

云南曲靖经开区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聚集,创新“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跑出项目审批、建设加速度

2020-10-1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160.htm 1 倾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