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政企智库

产业链离不开中国

□ 李晓喻

全球贸易正因疫情遭受巨大冲击,不仅贸易总量大幅缩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也面临深度调整。此间学者认为,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不会因疫情削弱,反而会得到强化。

因疫情导致商品、服务和人员自由流动受阻,全球经济与贸易正陷入罕见困境。联合国日前发布报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萎缩3.2%,今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降13%~32%,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低。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等国为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考虑,开始加紧推动本国企业回流,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困境。

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全球供应链布局可能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某些经济体将更加重视自身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导致供应链区域化集聚;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分散风险,会更加重视对供应链实施多元化布局。

一些供应链的调整已经开始。据外媒报道,从座椅皮革到仪表盘显示芯片的汽车供应链中,已有59%的贸易在区域内进行。但部分行业供应链出现调整,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中地位不保。

目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性难以被替代。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全球所有行业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中国。在此情况下,要想将制造或采购完全转移到中国境外,形成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难度很大”。

从中长期来看,一国对全球投资者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有二,一是营商环境,二是该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中国在这两方面的优势并没有被疫情改变,反而有所强化。因此,外企有可能在中国以外设立补充生产制造基地以分散风险,但不会鲁莽撤出中国。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外企之所以在中国投资,主要是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对这类企业而言,为了能尽可能快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减少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把生产环节留在中国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产业链中的供应链中心,会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国际秩序和市场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中国眼下当务之急在于“补链”“稳链”“强链”,即加固供应链薄弱环节,稳定产业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可考虑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合作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如设立中日韩产业合作基金,鼓励国外新材料、新工艺与中国产能优势相结合等。

新华社发表的评论指出,中国已经在采取行动。中日韩三方要推动复工复产合作,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国还与东盟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将加强合作,坚定信心。中国与日韩、东盟加强合作,有助于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对维护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利。

2020-09-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0775.htm 1 产业链离不开中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