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透视

高度开放和自由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探析全球自由贸易区模式特点

□ 肖 婷

随着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分工模式的演变,一些自由贸易区大幅度提升其开放度,在以货物贸易和中转为传统功能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货物集散中心、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创新中心、跨国公司总部中心或者战略性产业集聚基地等。借助于自由贸易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成功融入全球供应链,在全球价值链占据了关键的分工地位,发展成战略性产业集聚基地,对国家经济发展、就业和产业振兴作出巨大贡献。

全球自由贸易区的几种典型模式

物流集散模式——欧洲的自由贸易区。欧洲是自由贸易区的发源地,保持着所有自由贸易区中最传统的一种形态,即西欧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利用其优越的航运和地理条件,将港区设为自由港,并将发展目标定位为贸易枢纽。欧洲的自由贸易区表现为大进大出的物流集散模式:自由港利用先进的港口设施建立起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货物可在24小时内疏散到所在国的任何城市,48小时内辐射欧洲全境。

出口加工向物流集散过渡模式——亚非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广大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形式的自由贸易区二战后在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随着亚非各国经济的相继腾飞,出口加工区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更全面、更完善的自由贸易区,国际中转、转口贸易等功能的发展,使众多自由贸易区中逐步发展出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综合型模式——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综合型自由贸易区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区域包括整个港口城市,由若干工业区组成,兼具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及金融、商业、旅游等多种功能。自由贸易区内允许居民居住、生活、娱乐,并可享受免税进口消费品。通常来说,这种模式的自由贸易区地理位置优越,邻国或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成形之中,自由贸易区扮演“中介人”角色,协助周围国家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目标,呈现国际性。

商贸结合模式——美国、阿联酋的自由贸易区。商贸结合模式的自由贸易区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附带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美国是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除法律禁止的商品外,任何国外和国内的商品都可以进区,不受美国海关法的约束,国际贸易的各项活动均可在区内开展,包括存储、展示和销售、重新包装、组装、分类、清洁以及搭配国内货物加工。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货物在区内存储、贸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关税及其他税收。

国际竞争力强的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特征

地处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面积小的产业集聚区。自由贸易区大多毗邻自然条件优良的港口,形态多样化,传统上是海港和空港,也可以是内河港或者内陆港。通常面积较小,并在设立之初即从宏观层面获得明确的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特定产业,逐渐产业集聚,最终带动全国或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全面开放,营商环境自由且成本低。国际竞争力强的自由贸易区都具备“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和自由运输”四大功能,遵循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没有外汇管制、简易国际雇员签证。商品可以在某个自由贸易区内和不同自由贸易区之间自由移动、改装、加工、销售甚至无限期存放,只有当货物等从自由贸易区转移到国内消费时才面临常规监管、缴纳关税和其他国内税等问题。

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被誉为“世界上最易开公司”的地方,满足《京都公约》(1999)定义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境内关外”、最少文件要求和被国家立法覆盖。为此,自由贸易区免于常规海关监管,获得专门立法,或被部分免予适用国内法律,其管理者甚至拥有立法权;除了必要的卫生和国土安全及移民机构,港区不设其他政府部门;不以税收为设立动机,并向使用者提供多种税负优惠和便利化措施。

极简的治理结构,严格的事后监管和二线监管。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的政府治理结构一般是四层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管理机构-经营者。各层级的权责边界清晰,中央政府负责审批设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既负责战略引导和规划,提供完善的法律框架与贸易投资激励措施,协助推广和招商引资等,也承担监管职责。地方政府保障基础设施,通常都会提供税费便利。经营管理者可以是公共或私人企业,具有高度自主权,向使用者提供有偿服务。为了应对由于宽松环境下潜在不法活动的挑战,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一般被物理围网和封闭管理,并严格事后监管和二线监管,对违法者施加能产生强大震慑效应的处罚,通常不允许常住居民。

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港

近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我国自贸试验区扩容至21个,进一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中国自贸区港要发挥和放大自身优势,推进更高水平的港口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产业科技合作、金融保险合作和人文交流,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平台。

中国自贸区港将全力打造全球一流的双向开放新高地,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持续扩大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港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和经验、市场机会,提升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同时,还应发挥好中国自贸区港对外投资的服务平台作用,带动商品和服务输出,助力国家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通过双向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内地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同时创造条件鼓励我国企业和投资者“走出去”,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可以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话语权。中国自贸区港可依托区位优势和国内需求,制定交易规则,提升话语权,建成全球重要的生产资料交易和配置中心。在自由贸易区港内,可放宽大宗商品贸易、交易、生产、加工、金融等投资准入,实施最大程度的投资开放。

中国自贸区港应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中国自贸区港应加强对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擅长于提供大宗商品贸易金融服务的外资银行的招引,集聚全球离岸金融机构,建设国际离岸金融功能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航运保险、贸易信用保险和跨境租赁业务,建设“一带一路”PPP资产交易中心和国际保险服务中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贸易+金融”双轮驱动。

2020-09-24 ——探析全球自由贸易区模式特点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0632.htm 1 高度开放和自由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