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锐 李 芸
党的十九大以来,安徽灵璧县坚持以产业带动为突破口,结合地方实际选择产业,以市场为主导发展产业,在保障救济上,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保险模式,形成了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兴旺产业的互促局面,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因地制宜
力争“一村一品”
灵璧县在产业选择上坚持全县统一布局,从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习惯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政选择主导产业,结合地方优势突出特色,真正达到“一村一品”。
灵璧县根据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农耕习惯的不同,统一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镇村科学选择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韦集、黄湾等南部乡镇重点发展黑小麦、黑花生等品牌杂粮,游集、下楼等北部乡镇重点发展蔬菜、晚秋黄梨等果蔬产业,虞姬、灵城等近城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休闲农业,杨疃、尹集等特色乡镇发展畜禽养殖、山核桃、中药材等产业的良好布局。截至目前,该县已有70个有条件的贫困村选定主导产业,建成至少1个扶贫产业园区,其中有14个贫困村达到了“一村一品”标准。
灵璧县虞姬乡陈埝村素有养羊的传统。2013年,灵璧县瑞江牧业有限公司在该村成立,年养殖存栏量11,000只以上,每年出栏优质种羊4000余只、无公害肉羊7000余只,年产值达2100万元。作为产业扶贫养殖示范基地,该公司通过入股分红、吸纳就业、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帮助村民实现增收,以“农户+企业”的生产销售模式为村民提供销售渠道。
为激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灵璧县制定完善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管理和奖补办法,按照“先整合、后兜底”原则,及时足额保证扶贫项目资金需求;针对贫困劳动者开展“菜单式”培训,确保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全部轮训一遍;引导当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与乡镇村对接,大力推进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共有208个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2,304户,带动比例达80%。
市场主导
激发内生动力
产业能否精准对接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扶贫的长效性。灵璧县立足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助力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产业自身“造血”能力。
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地处偏远,以前村民依靠一季麦子一季玉米的传统种植模式度日,贫困发生率较高。2017年,姚山村“两委”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与亳州药企多次恳谈考察达成定点合作,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白术、丹参等药材,全村70%以上贫困户受益,亩产年收益可达2000元。
发展产业过程中,灵璧县注重产业链延伸和完善,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实力。2019年,该县虞姬乡黄岗村天虹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30万元建成中药材烘干房,投资80万元建设加工车间,并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灵璧县中医院合作开发中药材茶饮,实现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为促进乡镇产业有效对接市场,灵璧县不断强化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支持扶贫基地建设田头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贮藏保鲜、分拣分级、电子结算、安全监控等设施设备,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强化供需信息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积极推动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产业基地精准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为企业消除后顾之忧。
强化保障
创新保险模式
为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灵璧县委县政府多管齐下,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签订兜底保障条款保障村民收益,创新保险模式降低产业风险,推进“金融+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确保群众实现持续增收,奠定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灵璧县与多家高校院所保持良性沟通,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知识支撑,聘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指导贫困村贫困户科学选择产业。为全方位保障产业扶贫稳健推进,2018年,灵璧县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综合保险合作框架协议》,创新实施“一张大保单”产业保险,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集中办理自然灾害保险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2018年~2019年共受理贫困户报案1490件,理赔金额848.8万元。
为促进信贷资金与产业资源相互融合,灵璧县创新并积极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即“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为群众自主发展产业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截至2020年6月,灵璧县通过“一自三合”模式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8.23亿元,获贷贫困户17,929户,为贫困户应对疫情冲击、按时复工复产、推进产业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