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角

王安石的高冷

□ 尹邯平

说到王安石的高冷,不是我们常人可以学的。单是文学成就,散文(或者说古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是宋代一大家。“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炼字的经典案例几乎被讲烂了,尤其咏王昭君的《明妃曲》,堪称立意高远的典范,思想家的厉害就在这里,总是一针见血,甚至杜甫咏昭君的诗,在立意上也要相形见绌。“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下子让所有关于昭君作为悲剧性人物的吟咏感叹集体失语,从此失语,就此打住。因为以地域的远近来看待一个人的失意或得意,幸福或痛苦,未免太过肤浅,陈阿娇倒是没有被远嫁塞外,但是她被打入近在咫尺的长门宫,从此失去了汉武帝的宠爱,难道就是幸福吗?反之,昭君远嫁匈奴,难道就是不幸福吗?这个关于空间距离和情感深浅的立意其实还是来自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说,空间只是物理的距离而不是情感的距离。还有,时间也不是情感的距离,都说情感的第一要素是陪伴,可是秦观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那份浓,那份珍惜,“便胜却人间无数”。

当然王安石的《明妃曲》还是“香草美人”的套路,不过是借喻罢了,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其实都不是人臣失意或得意的标准。还有他的词。好像大家在说到宋词的时候都不会注意到王安石的存在。可是一首《桂竹香·金陵怀古》就足可以让王安石雄霸词坛,连天才的苏轼看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到“此老乃野狐精也!”当时群贤毕至,江山揽胜,王安石的这首词独占鳌头。诗词文全毙了吧,还有地方政绩,道德口碑,还有举世无双的辩才。你要说大忽悠也可以,反正年轻的神宗皇帝对他的改革主张五迷三道言听计从。老成持重的司马光总是辩论不过王安石。从中学课本里的那篇《答司马谏议书》就能领略王安石的辩才。连革命导师列宁都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才能和强悍的性格,造就了神宗朝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年轻的苏轼遭遇这样的铁腕人物,当然只有倒霉。有笔记故事说,苏轼拜访王安石,看到案头有吟咏菊花的诗,对“吹落黄花满地金”一句不满,因为按常识,菊花不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不肯零落逐秋风”吗?正好王安石不在,他就大笔一挥,批了一句“秋华不比春花落,说与相公仔细吟”,结果他被贬黄州之后,看到黄州的菊花果然是像王安石写的那样,又心生悔意。不过王安石与司马光与苏轼都是君子之争,王安石罢相归隐,苏轼被贬,金陵相聚甚欢,孤帆远影,王安石长叹,更不知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王安石改革遭到激烈反对的是“青苗法”。这是王安石为神宗提供的所谓理财的锦囊妙计,就是打压地方的各种高利贷,由政府在春天贷款给农户,秋天收获时收取30%的利息。作为国家政策,无差别地推行下来,就损害了很多无需贷款却必须为贷款而缴纳利息的老百姓的个人利益。我记得好像上世纪90年代河北农村也强行推行过个人贷款业务,后来都成呆账死账不了了之。王安石为国理财的初衷固然好,但下面具体的实情却千差万别。所以苏轼又反对又支持,支持又反对,司马光更是强烈反对,老宰相韩琦也反映地方的实际情况表示反对,总之都是君子之争。而最高决策者神宗好像只听王安石一个人的话。所以说,这种高冷,不是我们所能学的。在古代官僚集团的党争中,对对手的道德攻击,往往也是杀手锏。

所以,关于王安石还有两个轶事,一正一负。一个说,王安石与儿媳妇私通(欧阳修也曾被指告有此嫌疑),儿媳若方便,就在香炉里放便条,这就是“扒灰”“扒灰头”的由来。一个说,王安石夫人自作主张,给他买了一个妾,这女子本是某将军之妻,因丈夫兵败获罪,甘愿卖身赎救。王安石就给了这女子一大笔钱,辞退她让她赎救了其丈夫。历史人物就是这样,各种材料,各种说法都有,如何认定,却在我们自己。但高冷肯定不是我们的故事,反倒是“东坡肘子”“羊蝎子”更贴近我们。

2020-09-1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0430.htm 1 王安石的高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