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属典型冷凉气候,无霜期短、积温低,昼夜温差大,且境内水质优良,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造就汪清黑木耳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汪清县黑木耳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979年就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的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至今先后获得“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等称号。
近年来,汪清县立足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和群众基础,全力推动黑木耳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一是抓生产。建设标准化菌包厂、定植车间,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包生产培养。建设标准化摆栽基地、木耳农场,成立木耳合作社实行“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生产模式,既解决了老百姓不会干的问题,又提高了风险抵抗能力。二是建标准。参与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推动“汪清黑木耳”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正在申请制定高于国标的黑木耳地方标准,并积极申报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三是育企业。建立汪清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应用无人智能化生产体系,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技术革新的排头兵。目前,全县已有汪清北耳、桃源小木耳等17家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从事黑木耳生产加工,产品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是拓渠道。成功举办黑木耳产业发展大会,推进汪清县域公共品牌建设,上线阿里巴巴天猫、网易严选、京东商城等平台,并通过央视、淘宝直播、蚂蚁森林、明星扶贫公益节目等进行流量推广,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五是促循环。引进大型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用于生产炭基肥、有机肥、微生物制剂、颗粒及燃烧发电等,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经过几年发展,汪清黑木耳已形成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示范、产品加工、废料治理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全县黑木耳专业镇已经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栽培总量6.5亿袋,产量3.5万吨(鲜品35.2万吨,占吉林省总量40%),产值34亿元,产业实现了“三个一半以上”,即:从业人员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一半以上,种植专业乡镇占全县乡镇一半以上,种植村屯占全县村屯一半以上,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黄牛产业
延边黄牛是全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具有体型大、品质好、育肥快、产肉率高、肉质可口等特点,已被列为农业农村部种牛保护品种。汪清县是延边黄牛的原产地,共有大兴沟镇、春阳镇、复兴镇、东光镇、罗子沟镇5个优质黄牛大镇,目前全县黄牛发展数量稳定在8.3万头,黄牛产业已成为汪清县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摘帽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汪清县依托延边黄牛源产地优势,通过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推动黄牛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上水平,一是注重品种保护繁育。着力在黄牛保护繁育核心群建设上下功夫,从根本上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复兴镇、罗子沟镇建设了两个延边黄牛保种区,累计完成繁育核心群建设2000头。二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按照“政府出资建设、企业租赁经营、农户受益增收”模式,实施了总投资6.3亿元的吉天然肉牛养殖扶贫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出栏3.11万头,产值5.2亿元,助推汪清县黄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着力破解了国家东北虎豹公园林下禁牧难题。三是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坚持农牧循环、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思路,谋划实施健康食用油、饲料加工、肉牛交易市场、屠宰冷链深加工等系列项目,不断延伸完善黄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全面提升延边黄牛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