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小易
在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是提升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们核心素养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先进的理念相互碰撞和冲击,这对于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新常态的发展,而推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的理念支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凝聚,同时也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虽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但是从现状来分析,很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不成体系,同时也受到了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文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概括成为共同理想、社会面貌和行为活动准则三方面。首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未来的努力方向和理想状态;其次,我国社会未来将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广大社会面貌是自由的、平等的,整个社会是公正的、法治的;最后,“爱国、精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需要党的决策,同时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
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的思政教育之间,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形势下的新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指导,也让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好地传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此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活动就是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这与当代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基本要求是高度契合的。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分析
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向“金钱”倾斜,有的甚至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理念。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诉求来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现深化和发展。
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制约。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众多领域也都随之发生了变革。由于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够灵活,方法相对比较死板,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够深入、效果不够明显。
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合性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也要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但是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只是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在教学融入中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来开展教学活动,与思政教育的其他课程之间缺乏融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实践途径
强化理论教学活动,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首先就要重视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阐述,让大学生们能够加深对教学理念的认知。一方面,要对“24字方针”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性的阐述,分析“24字方针”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多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自由”“平等”与西方的“自由”“平等”之间的差异性,减少学生们的认知盲区。
增加课堂讨论活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通过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第一,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需求以及精神气质,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们的课堂讨论和分享过程,让学生们能够达成共识;第二,在课堂讨论开展的过程当中,讨论题目的选择要以时事热点为参考依据;第三,课堂讨论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把控,避免讨论失控,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加强实践教学的引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方面,要不断地创新教学的内容。可以进行微课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课程。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可以进行“微剧场”的设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进行“微视频”的设计等等。
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创新教学的方式。在“四课联动”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历史情景短剧、辩论赛、演讲赛等等不同的方式,来提升学生们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
布置课后作业,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思考。
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要能够将历史和逻辑统一起来、将书本教材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统一起来。此外,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成为学生们个人情感抒发的载体和平台,让学生们具有处理社会热点矛盾的勇气和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分辨的模糊问题,教师更应在课后作业当中多做设计,让学生们能够认清问题的本质核心。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发展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24字基本方针”的指引之下,让大学生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从而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之上,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课题“习近平党建思想及其对高校工作的价值研究”,课题号:GZY2018DZ14-Y。)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