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德祥
农村是中国社会之根,农村基层党建是中共党建之根。
近读大学生村官题材长篇小说《东方村》,感慨良多。这是一部从农村基层党建视角构思和创作的小说。作者徐勋平长期耕耘在农村基层党建一线,多年来见证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历练成长,拥有太多的基层经验和感触,对农村、对农村的人与事,有着深厚的情结。他结合大学生村官选聘和管理工作实际,围绕“新知识青年到新农村”,历经数年,数易其稿,成功完成本书创作。全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富有党味、泥土味、艺术味。可以说,《东方村》有鲜明的主题,有全新的视角,其题材和价值是多元的、炫人的。
关注农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少产生重要的关于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权力、财富、文化似乎都聚集在城市。农村似乎没有故事。然而,作者徐勋平看法不然。他的这部《东方村》生活气息浓郁,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真实状态,是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叙述”。这部小说透视了中国最基层的行政村、自然村、农户,生动讲述了农村基层的脱贫攻坚、后进村整顿、文旅产业发展、部门包村、驻村帮扶、抗洪抢险以及发生在农村的民间故事、抗日故事、爱情友情亲情故事等,反映了最微观的农村社会万象,揭示了农村的“秘史”。
述说改革。中国农村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已经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由于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产生了一大批至今依然堪称经典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诸如《李家庄的变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实际上,这些作品都是一根红线,就一个字:变。有变化就有故事。是农村的变革成就了这些叙事,越是深刻的变化,越能够成就经典作品。进入新世纪,农村依然在变革中。徐勋平的这部《东方村》直面新世纪以来农村改革进程,以党建引领发展为主题,通过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这个视角,叙述了当下农村的世态变迁,反映了基层与机关互动、城市与乡村统筹、党建与发展融合的现状。
抒写青春。本书共提及120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主体是青春蓬勃的新生代“小鲜肉”,他们融入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工作、创业、恋爱、交友,一张白纸谱写火红的青春。这群“新知识青年”在基层实践的洗礼中经历了“心灵的长征”,不断成长成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作者徐勋平展卷抒写大学生村官这一簇火红闪亮的青春,旨在呼吁各级组织和全社会,对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村官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广阔基层,敬畏农村、敬畏群众、敬畏未来,点亮青春梦想,探索人生历程。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是无悔的。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是“拿青春赌明天”,是朝着巨大的人生迈进,他们的青春融入了气势恢弘的时代交响曲,他们用历险历练的青春,着力将中央写进人民心中的幸福,做进村民群众的心中,为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付出了火热的、艰辛的、奋斗的实践。
聚焦脱贫。《东方村》引领时代创新创业的潮流,全景式地讲述了主人公卫春明等一大批大学生村官,立足欠发达地区积贫积弱的农村基层,默默耕耘、迎难而上、创新求变,治村育民、兴村富民、强村惠民、亲村爱民,将一个个贫困村、后进村发展成为城镇化工业化新农村、农家乐旅游产业富裕村和基层党建作先进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面向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何处去?实现脱贫致富,建设全面小康,建设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农村———小说《东方村》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趋势。
彰显党建。选聘大学生村官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大学生村官是“新知识青年到新农村”的实践群体。纵观现当代小说,鲜有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人公的,鲜有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人公的,而《东方村》以“大学生村官兼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人公,当属绝无仅有。这本身就是一种党建视角。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如何开展各项工作?大学生村官当支书,如何打开工作局面?还得靠党建工作,这又是一种党建视角。主人公卫春明为了破解村级工作和发展难题,注重抓班子、带队伍、聚人心,以人心铸牢党建,以党建引领产业,实现了党建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作者以时代的敏锐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情系基层,讴歌群众,强化了政治正确性、价值引领性。《东方村》是作者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
揭示价值。芳香蕴藏在深厚的泥土中。在《东方村》创作中,作者徐勋平坚持关注微观的基层,反映立体的生活,直面现实的问题,饱含深情的期待,通过线索的交融、发展的交汇、人物的交集、心灵的交织,着意引导广大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时代青年才俊进行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历程选择:大学生毕业何处去?人生何处去?青春何处去?本书积极肯定以主人公卫春明为代表的广大大学生村官的路径选择,反映他们工作生活思想的困难困苦困惑,并以此展现时代风貌、对接基层党建、链接兴村富民、融汇城乡统筹、反映民间苦乐、揭露社会现象、探索人生价值,揭示“农村的、基层的、实践的、群众的、历练的”成长成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