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保护耕地 培养造就“职业农民”

□ 马太和

近几十年,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日趋减少,适耕地也不断减少。

以“天府之国”四川为例,号称“川西坝子”的成都平原,已被鳞次栉比的楼群划分成各个城市群落;江彰平原几乎全被工业、企业、商业或房地产挤占。据相关人士介绍,一个乡镇平均抛荒耕地有150亩~200亩。

目前农村最缺的是劳动力,有60%~70%的农户离开了农村,许多村成为空心村。这些农户或用几代人积攒的钱去城里买了房,或是全家人在城里租房蜗居,而他们在农村的房子便丢弃了。目前守护在耕地上的农村人,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年长者和50岁左右的妇女。这些妇女们留在农村带孩子,极少数少年儿童留在农村读幼儿园或小学。

党和政府十分了解我国“三农”发展现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08-2022年)。笔者仅就自己所见所悟,对乡村振兴提出一管之见。

——脱贫攻坚后,我们应下大力气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在宜居宜耕地上,综合规划山、水、田、宅、路、林、果、药、杂等,并以此吸引“职业农民”来移民新村大展宏图。

——利用土地流转政策,把成百上千亩土地的经营权二次承包给具有“职业农民”资格的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重建国之“粮仓”,再创“商品粮基地”。通过土地平整,让农业机械化成为新农业主题。

——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再建新的农田水利。按照20亩~50亩必须有一口保障供水的主体塘堰规划,改建或重建库、塘、堰,并辅以有效的渠系配套建设。要保证电力、机械(修)设施配套,建立并完善管护制度。30年前的水利电力设施需要尽快更新;已整修的塘堰要重新评估,认真检查其成效;不合要求的应重新整修。

——以培养造就“职业农民”为重点,逐步培养出新时代新农民。这些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一定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是让我国农业在新形势下焕发青春的必然途径。在培养“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要以政策为引导,合作组建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然,对于“职业农民”的培养,首先是德育教育,要让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其次是技术培训,让他们不但掌握传统农业栽培技术,而且学习信息化技术,进而引导他们进入高端农业技术的学习和锻炼,包括农业数字化技术、北斗卫星、遥控技术等,使之成为新时代新农民!

——要坚决把好“乡村振兴”各个关口,让党和政府释放给农村的政策红利落到实处。特别是已经按政策发放的各项财政支出款项,诸如“新农村美好家园”建设项目、土地平整项目、水利项目、农村交通项目、社会化服务项目、扶贫项目等资金,以及农机化奖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的奖励金等,都要下气力追溯资金实际走向,明告群众,激起更多人关心农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所有涉农部门,要在政府统率下,强调“务农”职能。所有涉农“企业”或商业,要强调全心全意服务农业和“反哺”农业的理念,并要把这些量化到考核上,加以监督检查。

——对于城郊型农业或城市型农业,要由政府统筹规划,制定细则,批准实施。凡曾规划为基本农田、在2020年前未经上级有权限批准部门审核批准的商业占田(包括建农家乐、栽林、果树、挖塘养殖),应作强硬处置:还耕,可予以适当补贴;继续占用,但应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那天起收取商业用地费(税)。保证“土地红线”,就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资源,决不能掉以轻心。

——把握好价格杠杆,尽可能提高农产品尤其是种粮的经济效益,激励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振兴,坚定投身新农村建设。

(作者系四川省江油市太和作物研究所所长)

2020-08-2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9614.htm 1 保护耕地 培养造就“职业农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