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潘 强
最近,中央高层频频对粮食浪费问题敲响警钟,提出将通过立法来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敲响了粮食危机的警钟。
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粮食事关社稷安危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仓廪实,天下安。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4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秋粮面积稳中有增。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餐饮浪费甚至引起了中纪委的重视。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网站披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日前约谈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粮食交易协调中心等单位并提出,针对国内稻谷收购价格上涨、市场价格波动问题,要精准果断作出应对处置,坚决打击恶意炒作、囤积居奇等违规违法行为,指导地方和有关企业做好应对。
近年来,中央如此密集地对粮食问题表态非常罕见。而与此同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方微博近日发布的一则消息又平添了几分紧张感。截至目前,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
长效机制长治久安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央高层提出餐饮浪费问题,甚至明确点出要有粮食危机意识。这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认识。从中国文化层面来看,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倡导和践行的。从国家层面来看,国际上不稳定因素在不断加剧,会对粮食进口构成压力,这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疫情冲击之下,把老百姓的饭碗端稳端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尽管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下,粮食安全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从生产上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我国的长期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生产成本也在增加。从需求上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对于粮食的需求也会增加。再结合整个国际粮价受到世界范围内疫情影响呈走高趋势,未来一段时间,粮食生产和消费将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
对于如何从根本上守住“饭碗”,朱丹蓬表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长远上看,保证粮食安全要“三步走”。按照种粮成本上升的趋势,合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同时考虑实施更为灵活的最低保护收购定价机制,此外有必要建立粮食进口储备机制。
截至目前,全国16个省份已经组建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通过基金增信融资,累计向2000多户粮食企业发放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1130亿元,有效缓解了粮食企业融资难问题。这意味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粮食市场化收购融资长效机制。
据了解,由于粮食行业具有基础性、弱质性、微利性等特点,粮食企业收购粮食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为支持企业“有钱收粮”,搞活粮食市场流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银保监会、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指导各地组建运行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粮食企业市场化收购融资提供担保,帮助参与企业获得存缴基金10倍~15倍的贷款,支持企业入市收购。
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是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人士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做好信用保证基金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信用保证基金在夏粮收购和疫情防控期间保供稳市的作用,加快健全信用保证基金等粮食市场化收购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更好地服务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