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研究院粮食品质营养研究所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品质营养研究所深刻剖析行业发展需求,形成“粮食品质营养基础数据库”“粮油营养健康机理及产品研发”“优质粮食品质评价与标准研究”“豆粕替代与粮油资源高效生物转化饲料技术”等重大目标成果,满足国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的战略转变。
立足国家和行业需要,全所全力做好科研攻关。为有效防止进口玉米杂质含量过高引发爆炸的安全隐患,牵头制定《玉米规格》国际标准,规定国际贸易中玉米的最低质量要求,统一术语定义和检测方法,设定水分和杂质含量要求,有效保护我国在玉米国际贸易中的权益。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和我国植物蛋白短缺的实际,开展大豆蛋白资源开发研究,利用发酵和酶解技术开发发酵棉籽和菜粕蛋白、酶解小麦蛋白等新型蛋白资源,预期可替代2000万吨~3000万吨进口大豆,在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的同时,也为应对豆粕国际贸易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针对饲料中滥用抗生素问题,开发新型高效包被益生菌生产技术,可减少50%以上促生长类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开展一系列粮油营养与健康作用机理研究,发表高水平 SCI论文30余篇,为营养健康型粮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也为粮油健康消费科普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作为一个平均年龄不足35岁、博士占一半的富有朝气的团队,所里同时也拥有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所长孙辉是粮食品质与标准的权威专家,现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4/SC4(谷物与豆类)主席,曾获得2012年度国际谷物科技协会“Harald Perten谷物科学研究杰出贡献奖”。首席研究员李爱科博士是动物营养研究领域行业的翘楚,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饲料、粮食行业先进个人。副所长綦文涛、段晓亮博士分别在粮食营养机理和粮食品质与标准方面取得较好成绩,成为快速成长的年轻“粮食人”。
所里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办法,通过例会及周报、月报和学术报告等制度,及时总结工作成效与不足,为下一周期工作指明方向。每月选取两位成员作学术报告,通过学术交流活动让创新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迸射。克服多地办公带来的管理困难,通过营造融洽、和睦的工作环境,增强每位成员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大力建设团队文化,通过举办艺术、历史等精彩讲座,不仅满足大家业余生活的兴趣需求,也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