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风采

钻耕粉垄科技 为农耕变革立“标杆”

韦本辉向领导和专家介绍甘蔗粉垄“145”技术套种谷子效果

——记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

□ 曹 菁

在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中,有这样一个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勇攀科研高峰的科学家团队——广西农科院韦本辉粉垄研究团队(以下简称“韦本辉团队”);有这样一项改写世界农耕史的发明创造——粉垄技术体系。他们共同推动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加速度”前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立了新标杆。

韦本辉团队“钻耕”粉垄技术的发明,破解了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有效活化利用了尚未被人类利用或完全利用的“四大天地资源”——包括耕地犁底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盐碱地尤其重度盐碱地、耕地和盐碱地空域的天然降水及辐射的太阳光能等自然资源。使得天然降水得以原地增贮利用、太阳光能被高效率转化为作物利用,从而实现粮食、水资源大幅增长的目标。

简单来说,粉垄技术能让百姓多打粮食,拥有高品质的“菜篮子”“米袋子”,能让中国人14亿人口“端牢饭碗”,防范“粮荒”危机;能“解渴”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并发掘水资源绿化、美化、优化生态环境,形成生态链和“连锁效应”,让人们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

“超深耕”钻耕粉垄点睛之笔

广西农科院的“钻耕”粉垄技术,就是将“钻头”耕具配套粉垄农机实行“钻耕”耕作,立旋钻头横切碎土、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土壤呈颗粒状不易粘结板结、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此项技术的发明应用开创了“钻耕”替代传统“犁耕”的农耕新纪元。

在农耕史上,“钻耕”耕作是继“刀耕”(刀耕火种)、“人耕”(锄翻碎土整地)、“犁耕”(畜力或拖拉机犁翻耙碎整地)和“旋耕”(拖拉机横轴纵旋碎土整地)之后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浅耕型耕作,使此前超深耕深松的想法由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得耕地犁底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得以活化、盐碱地特别是重度盐碱地得到改良利用,并增量利用水、气、光等自然资源,绿色发展经济。

与传统拖拉机耕作相比,粉垄超深耕深松“钻”耕作使得土壤松土数量、理化质量、基础肥力、年增贮水量、产量水分利用率等,均发生了人类和科学家所苦苦追求的正能量变化:

——松土数量:增加1倍以上;

——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容重降低10%以上,速效养分增加10%~30%;

——土壤团聚体:0cm~10cm、10cm~20cm、20cm~30cm、30cm~40cm的土层中,>10mm团聚体分别减少21.79%、13.50%、54.59%、43.77%;0.25mm~1mm团聚体分别增加116.60%、64.88%、167.91%、87.02%,大粒径团聚体减少,小粒径增多,其形成的土壤总孔隙和孔隙表面积较大,更利于作物根系下扎和水分与养分的吸收;

——土壤颗粒结构:5000倍显微镜扫描显示表面光滑,土壤颗粒之间不易粘结、板结,良好的通透性得以长时间保持(拖拉机耕作则为呈块状或粉状、容易板结);

——土壤含水量:0cm~15cm、15cm~30cm、30cm~45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分别提高10.58%、4.16%、24.11%;氧化细菌、钾细菌、无机磷细菌、有机磷细菌,分别高出279.59%、72.55%、106.90%、89.72%;

——土壤酶: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物酶、土壤酸性磷酸酶分别比对照提高37.98%、29.06%、43.01%、8.23%;

——基础肥力:在零施肥条件下,水稻、花生、玉米等增产8.05%~38.25%;

——地力变化:稻田粉垄一次后第7年取土分析,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增幅为16.29%、42.40%、59.77%、21.45%;

——耕层年增贮水量:雨水下渗速率提高30%~50%,耕层年增贮水量超过1倍;

——旱地产量水分利用率:提高28.3%~50.6%。

科技助农 粉垄来当家

让庄稼实现“打铁自身硬”,粉垄是撬起动力的“支点”。

据了解,在粉垄力量下,作物根系特别发达。作物根系数量和长度增长10%~30%,如玉米平均每株根系增加16.1条、增幅15.57%,根长增加5.2cm、增幅22.32%;花生根系增加50.96%,根长增加77.60%。

生物量增加。水稻、玉米、桑树等生物量增加30%以上,青稞增加41.38%。

光合效率提高。水稻、玉米、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净光合速率提高6.82%~11.94%;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净光合速率提高20.32%~32.08%。

抗逆性强。春玉米、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0.45%、8.84%;春玉米叶片SOD、POD、CAT活性分别高出22.44%、15.31%、13.92%,MDA降低9.60%。粉垄甘蔗在3℃~15℃持续低温38天,完全叶、不完全叶、绿叶重分别增加32.52%、14.54%、33.56%;株高、茎长分别增加54%、62.42%,产量增加191.31%。2019年,广西隆安、扶绥、宾阳等6个点实施粉垄雨养甘蔗示范,8月~12月总降雨量为181.25mm,比上一年同期461.14mm减少279.89mm,减幅达60.7%(属大旱之年),传统耕作的叶片严重萎蔫且干枯严重导致减产2成左右,粉垄则叶片不萎蔫,经广西科技厅组织专家测定,每亩原料蔗增产710kg~4130kg,增幅达19.94%~62.39%,如此效果,纯属罕见。

盐碱地在很多人看来,其利用价值几乎不大。而粉垄“钻耕”对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良。其改良的核心机理是:粉垄超深耕深松、土壤粉碎悬浮、孔隙度大、毛细管被切断,雨水下渗速度加快30%~50%,直接使0cm~20cm耕层的土壤盐分下移到20cm~60cm区域土壤而实现淡盐,使作物能够正常出苗和生长发育。

另外,粉垄钻耕扩容1倍以上耕地水库,每亩每年增贮50立方米~60立方米以上雨水雪水,耕地10亿亩,盐碱地改良2亿亩,每年可增贮天然降水500亿立方米~600亿立方米,是最大的自然水利工程建设。

农业发展 技术是王道

2009年,受木工钻孔原理的启发,韦本辉有了制造“螺旋型钻头”耕具及其粉垄农机的想法。最初,韦本辉委托广西宾阳县农机企业,依双“钻”一组配对前行同向内旋、横向切割粉碎土壤的耕作形式,装配于拖拉机并取得成功。

在同一块旱地上模拟刀耕火种、人力整地、畜力整地、拖拉机整地、粉垄整地等5种耕作模式,在零施肥条件下,种植玉米、花生,后一种耕作模式比前一种耕作模式具有8%以上的增产率,其中粉垄整地处理比拖拉机整地分别增产13%、17%。

2010年6月,与广西五丰机械公司合作研制生产的更迭改进履带自走式粉垄机、拖拉机牵引式粉垄机相继问世。现拖拉机牵引式粉垄机产品成本低、效率高,每台造价35万元,每小时耕作(实土耕深35cm)10亩~15亩,亩耗油量20元~35元(与传统一犁一耙相当),比前4代产品成本下降46.2%、耕作效率提高1倍以上、亩耗油量减少60%,这为加快全国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条件基础。

不仅如此,值得世人高兴的是,韦本辉基于“圆凳四腿”原理,近年来又进一步发明了“立式刀钻”等系列空心型粉垄耕具,其增大了排土量、减少了阻力,降低了成本。基于这一性能特点,韦本辉又发明了“立式刀钻”耕具的悬挂式粉垄深松耕作机,并推行由韦本辉本人提出的广西甘蔗粉垄“145”模式,即1年粉垄种植、4年宿根(比现行宿根年限增加1年)、5年累增原料蔗5吨(核心是1亩只用3分地,每年仍增产1吨、增收560元),在广西南宁、崇左市等多地蔗区的测试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配图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提供)

韦本辉 中共党员,粉垄技术发明人、著名薯类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在岗二级研究员,广西2019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曾任广西农业科学院计财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兼院开发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兼院科技处处长,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兼书记。先后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

国家淮山药研究首席专家,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主持和参加国家、广西科技项目6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3项,选育审定薯类等新品种26个,授权发明专利15件,技术标准7件。

发明先进“两刀钻”等“钻耕”耕具,创造“粉垄”农业新一轮增粮、生态、减灾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加深撬松地球表层土壤、“六增用”自然资源、“五减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丰厚自然恩赐等四大原创科学贡献。

在《中国农业科学》《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等专业刊物上发表《“Fenlong Law”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等论文170多篇,出版《中国粉垄活土增粮生态》《中国淮山药栽培》等著作10部。

2020-07-3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8789.htm 1 钻耕粉垄科技 为农耕变革立“标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