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 瑶 郭晓东
7月,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黄花迎来了盛放期。微风拂过,黄花摇曳,清纯的幽香萦绕在鼻尖。因为黄花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盛开前最高,日照会加快盛开速度,黄花的采摘工作多在日出前开始。
直到中午,在地里忙了一早上的老武回到了家。老武面庞黝黑、身材精瘦,老武全名叫武印山,家住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康店村。在康店村提起老武,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过去出名是因为穷,穷到院墙塌了没钱修,借了新债还旧债。老武为了闯出点名堂,早些年东奔西走到处打工,还没怎么挣着钱,自己和老伴儿先后患上慢性病。不能干重活不说,还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难以为继。这些让老武精神萎靡,几乎丧失了希望。
2013年,大同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为了进一步让黄花产业形成规模,大同县政府集结当地金融机构等各方社会力量,举全县之力,支持黄花产业发展。一批农户靠种植黄花,实现了“致富梦”,幸福的小康生活近在眼前。
看到这些的老武也想靠自己的双手,搏出一条脱贫路,但缺资金又缺技术的短板让他止步不前。2016年,当地人民银行来村里宣传扶贫政策,正在愁医药费的老武一听能贷款,赶紧向工作人员咨询。工作人员了解老武的情况后,非常重视,主动协调金融机构进行帮扶。几天后,当地农信社的员工主动登门,经过详细了解他的情况,将他评为了“信用户”。凭着“信用户”的身份,老武从农信社获得了3万元的授信额度。
就是这3万元,为老武打开了“致富大门”,成为老武重获新生的契机。为了用好这3万元,老武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后,对全家人说:“定了,我要种黄花。”
话音刚落,全家人一致反对。“种黄花第一年完全没有收入,而且特别辛苦,你能坚持下来?”“天不亮就得起来摘黄花,你那身体能受得了?”顶着大家的反对,看到黄花产业前景的老武决心一搏,将全部身家都投入到了黄花种植上。
3年间,老武顶住经济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边侍弄黄花田,一边在农闲时进城务工补贴家用。2018年,老武终于迎来了黄花田的大丰收,亩产干黄花300多斤,黄花种植收入达到8万余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拿到货款,老武第一件事就是还贷。“咱穷成那样了银行还相信咱,说啥也得讲信用。”老武说。如今,老武家大变样,平房修葺得整整齐齐,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入屋内,窗明几净,炕上崭新的油布上摆着时令水果,墙上还挂着扶贫宣传红挂历。有了稳定收入,夫妻二人的慢性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此时的老武更出名了,成为信用“明星”,被记录在大同市云州区征信工作宣传片里,成为云州区贫困户依靠良好信用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在老武的带动下,康店村的村民纷纷种起了黄花,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2016年以来,在人民银行大同市中支的组织推动下,云州区80%以上的农户参与了“信用户”评定工作。其中,从事黄花生产的“信用户”达2.4万余户,占全区农户的60%。随着信用村(镇)、信用户评定工作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户像老武一样凭借 “信用户”身份获得了资金支持。
为更好地扶植黄花产业发展壮大,人民银行云州支行带领全区金融机构针对黄花产业配套设计出一系列信贷产品,指导农业银行推出了“黄花e贷”,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随还”的信用贷款方式,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小额资金需求。为解决农民缺少抵押品的问题,该行指导推出了“新农贷”“农保贷”两款信贷产品,通过与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财政贴息的方式,为农户种植黄花提供小额信用或担保贷款。
如今的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2.9%,达成了全区农民人均一亩的目标,惠及贫困人口4.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