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宝敏
建成森林中国是破解“胡焕庸线”、富民强国之关键举措。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设森林国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也存在许多优势和机遇,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实现。早日实现森林中国,将为绿色发展插上翅膀,使古老神州迸发青春活力。
森林中国是指全国森林资源足够丰富的中国。若将森林厚度等于或超过3毫米作为森林国家标准,那么中国目前(2018年)的森林厚度仅为2.06毫米。与全球2015年平均水平3.30毫米,有相当大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如日本11.66毫米,德国8.25毫米,美国3.83毫米,俄罗斯4.77毫米,瑞典7.66毫米。据估算,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约60%。然而,历史上随着人口增长、农田和城镇扩大,森林和湿地面积逐渐缩小,西部地区气候日益干旱化、土地沙漠化。森林资源缺乏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短板。
研究证明,我国东南半壁的森林破坏是4000年来沙漠扩张的最主要原因。即所谓“东伐西旱、南伐北旱”。就全国而言,森林厚度每变化1毫米,则影响中国平均降水量变化约37毫米。相当于每增加92.2亿立方米蓄积量的森林,能增加3537亿立方米降水量(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黄河年入海径流量的6.1倍)。所以,要增加西北半壁降水,必须在东南半壁建造大规模森林和湿地。尤其要加大在北方10省市(京津冀晋苏皖鲁豫陕辽)发展森林的力度,将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为宜。
森林中国建设需要国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施森林中国战略,到2050年建成森林国家。可用森林厚度指标作为衡量和考核领导干部森林建设政绩核心指标。依据目标完成情况确定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制度。
优先推进东南半壁森林建设。重点开展“胡焕庸线”、黄河、长江两侧广大范围及各大城市的森林生态建设。协同新型城镇化,打造森林与湿地相结合的生态体系。注重营造近自然森林,强化林地湿地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和功能。在缺水地区,推广城市生态林中水灌溉、集雨节水技术,以林净水、以水养林,形成林茂水清的城市生态美景。加大退耕还林还果还湿力度,发展银杏、核桃、油茶等木本粮油和经济林。
加快黄河流域森林建设。黄河流域是我国人均森林资源最少的区域,目前总体森林厚度约为1.2毫米,水土流失、干旱灾害、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最近10年,努力将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天津、河北、江苏和安徽8个省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50%为宜。争取在2050年将森林厚度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出台黄河流域促进林业发展的措施,探索上下游地区土地置换政策,上游增加的耕地,下游可以按等产量原则减少,用于造林。为破解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脆弱的困局,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提高黄河几字湾区域水资源供给总量。
着力建设森林山东。山东森林至关重要,其对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增雨的作用常被忽视。此地古代森林丰富,所谓“海岱惟青州”“齐鲁青未了”。但当前森林覆盖率却仅为18.24%,严重不足。国家应对山东未来10年土地利用做重大调整,使70%左右的土地覆盖上高价值森林,有果树、木本粮油,也有其他多用途林。充分发挥山东森林蒸发水分,不仅促进当地降水,关键是增加陕北、晋北和内蒙古中西部降水,使之由现在的130毫米~500毫米提高到350毫米~700毫米,荒山秃岭和沙地沙漠将变成森林和草原,相当于再造出几个绿色山东。这是一项比建设三峡大坝还更重要的、旨在“通过天河向河套地区输水”的国家战略。国家需要调整政策,减少山东基本农田配额;增强河套平原、新疆等地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努力推进西北半壁森林建设。以引水、增雨为前提,科学调配水源,运用节水技术,遵循先易后难原则,发扬阿克苏“柯柯牙”“塞罕坝”造林精神,千方百计造林育林种草,发展葡萄、枣、核桃等果树经济林,发展胡杨、沙柳等沙生植被。在沙漠地区,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建设森林城市、森林步道。通过补水增绿,改善气候条件和人居条件,逐步解决我国西北少林缺绿问题。
建设森林中国是巨大的创新性系统工程。一要探索“东人西迁、南人北迁”移民行动。有步骤地从中原、江南等人口稠密省份,向西部省份开展跨区域移民。二是实施“西部粮仓”战略。以引水工程为基础,选择适当沙漠地区,运用节水灌溉、沙粒粘合等技术,使沙漠变良田,形成国家重要粮食基地。
(作者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