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亚光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在秀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疾病可是不轻……”熟悉豫剧的朋友一看这戏词,就知道这是豫剧名家常香玉的《花木兰》和《拷红》里的唱词。
记得小时候,在劳作之余,母亲常唱几句这些戏段,周围的不少邻居亦然。那时候的常香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还有《白蛇传》《五世请缨》《大祭桩》《破洪州》等。她一生创造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如花木兰、红娘、穆桂英等。这些人物既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情味,同时又性格鲜明、英气豪爽。常香玉之所以能把这些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个性独特,我的看法是,这不仅是常香玉勤奋努力的结果,更是她把个性融进了戏曲人物之中,或者说,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特征,正是常香玉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也正应了一句话:常香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她表现的作品正是她个性的发挥,所以她演的得心应手,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喜爱常香玉所塑造的人物,也正是喜欢常香玉的性格。对此,看看汤素兰创作的《常香玉》这本书或许有助于理解这个观点。
常香玉是艺名,她的真名叫张妙玲。妙玲生于1923年9月15日,从小长得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家住在河南省巩县的黄河南岸。当时张家地少且薄,缺资少产,只能在简陋的窑洞中栖身,且常食不果腹。
有幸的是,妙玲她爹会唱戏,农闲时节,妙玲的爹就会外出唱戏赚钱贴补家用,可惜当时周围群众都不富裕,唱戏的机会不多。没有人请唱戏,妙玲一家就要外出讨饭,以度饥寒苦日。有次妙玲提着篮子在一个村子要饭时,被一个地主家的黄狗追咬,小妙玲勇敢地抡起枣木棍子自卫。
妙玲6岁那年的一天下午,她正在田间路边挖野菜,忽然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往离家不远的一个老渡口走。一打听,才知道那里的戏楼里当晚要唱戏,妙玲也不自觉地随着人流去看戏。结果这一看,改变了妙玲的一生。
当时演的戏叫《洛阳桥》,又叫《甩大辫》,妙玲看得入了神,忘记了饥饿和时间,戏结了,人散了,半夜了,她却没有回家,因为她的野菜蓝子挤丢了,她怕父母打她,就在舞台下缩了一晚。第二天有人把她领回家,庆幸父母没有打她,她还得意地学着戏里的样子在院子里扭起台步,甩起了辫梢。这一幕恰巧让在窑洞窗前的父亲张茂堂看了个正着。戏人张茂堂一见女儿那架势有模有样,就动了心,决心教女儿学戏。
妙玲从此开始跟父亲练功唱戏,虽然家里的母亲、姑母,族里的族长等人激烈反对,但张茂堂宁愿离家改姓决不回头。
据《常香玉》一书记载,之后多年,妙玲在父亲带领下,奔郑州,去开封,上西安,听说哪里有好老师,都要不畏艰难,拜师学艺。豫西调、豫东调、京剧动作、武功绝艺,只要有利于舞台表演,妙玲均悉心吸取。其间,张茂堂的一位好友姓常,在父女困难中曾伸出援手,张茂堂无以为报,就让女儿认其做了干爹,妙玲也改姓为常,两位父亲为她取艺名叫香玉。
香玉掌握的戏剧越来越多,在舞台上的表演也越来越成熟。经过从小角色到配角再到主角,几番打拼,常香玉的名气越来越大。1936年中秋节前三天,一部豫剧《泗州城》让常香玉在开封站住了脚,当时,常香玉仅13岁。不久,常香玉就在父亲组织下,成立了戏班。接着,《六部西厢》戏又获成功。
抗战开始后,常香玉投入了义演,支持抗战。为了配合抗战宣传,他们上演了《大破天门阵》等杨家将的戏。1938年冬天,常香玉一家流亡到西安。从此常香玉就开始在西安为难民演戏。当她发现许多孤儿无家可归后,她就把他们一个个召集起来,教他们学戏,目的是让他们学成了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几年后,这些孩子中不少人真学成了,并且建立了戏班,再后来,这班人集体转移到拉萨,成立了西藏豫剧团。
常香玉到了十八九岁,已经成了名角,人也出落得光彩照人,一些官僚、财主打起了她的注意。但常香玉是个有主见有骨气的艺人。有次一个名声不好的财主强娶民女,却请常香玉演戏助乐,常香玉本想拒绝,但迫于压力还是勉强去了。她给这个财主演唱了《孔雀东南飞》片段,财主一听唱得很好,非常高兴,但当他明白常香玉唱的戏是夫妻分离时,恼羞成怒,欲侮辱常香玉,常香玉临危不惧,猛然掏出事先备好的一把剪刀,打算血染当场,财主怕大喜之日出人命太不吉利,被迫放常香玉走人。由此可见,常香玉也是一个有血性、有斗争精神的人。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支持抗美援朝,常香玉给丈夫陈宪章商量,决心通过义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赠一架战斗机,以表爱国之心。当时,一架战斗机需要货币15亿元,陈宪章把常香玉的想法向当时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打了报告。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与宣传部、文化部等部门的领导研究之后,决定支持这件事。常香玉的剧社当时仅是一个民间小剧团,没有多少家底,但常香玉就是有那么一股敢于做事的胆略和气魄。
1951年8月,她们的剧团从西安出发,第一站是郑州,剧目《花木兰》取得空前成功。接着,新乡、武汉、广州,一城接一城,她们的爱国壮举受到热烈欢迎。到1952年2月,她们共在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六省巡回演出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最后终于实现了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赠一架战斗机的愿望。这架战斗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中国航空博物馆。
作为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艺人,常香玉拥有高超的表演艺术,同时拥有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在新时代,共产党给予了她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她后来不仅继续攀登豫剧艺术高峰,而且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豫剧艺术人才,直到2004年6月1日生命终止。
常香玉用一生证明,她的人生是戏剧人生,她的人格是大美人格,堪称世人楷模。《常香玉》一书作为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丛书中的一本,实至名归,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