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要么不做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访浙江省开化县东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樟顺

浙江省、市、县领导到东坑口村调研

东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樟顺(前排左一)带领党员进行“三改一拆”

徐樟顺 1967年11月27日出生,200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任浙江开化县杨林镇东坑口村主任,从2014年11月至今任东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2015年被评为首届国家公园“园丁奖”; 2016年被评为浙江千名好支书; 2017年被评为年度开化县“最美河长”; 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级综合治理及服务突出先进个人、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获得浙江省“千万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个人通报表扬; 2019年入选浙江省乡村振兴带头人“金牛奖”20强。

东坑口村一隅

□ 本报记者 徐 军

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杨林镇东坑口村,有一个叫“懒汉”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因为管理、建设村庄有成效,早已远近闻名,其所在村曾获得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森林村庄、衢州市“一村一品”专业村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徐樟顺。

“懒汉”治村换来“美”生活

徐樟顺从小被叫作“懒汉”,可“懒汉”不仅不懒,还有一副急脾气,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每天早上村里晨跑一遍,发现问题立即就召集干部们开会协商。2014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懒汉”治村》的报告文学,使“懒汉”名声大噪,但他并没有骄傲,而是更踏实地为村里办事。

“没有落后的村,只有落后的观念。”在记者日前与徐樟顺一番交流中,这名“懒汉”由衷地感叹。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就是徐樟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懒汉”所在的东坑口村是杨林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4个自然村282户1053人。该村原先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村两委不团结,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村内各项建设落后、新农村建设无法推进。2010年,徐樟顺临危受命,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推荐下,参选了2011年村主任一职。徐樟顺当选村主任后,立马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治,如村庄环境整治、道路拓宽、露天厕所拆除等。他不负众望,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村庄,改变了村庄环境面貌,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一开始村民对这样的管理不理解,后面随着道路硬化,路灯、自来水安装……村里工作样样办到村民的心里,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14年11月换届时,徐樟顺深得党员群众信任,被村民选为东坑口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他感觉担子更重了。在徐樟顺的带领下,东坑口村2014年完成了甘溪公园一期、风情溪流、绿廊等一批项目建设;开展“清水绕村”项目;在除险加固东坑坞水库的同时,还打造景观生态坝,“风情美镇”正在逐步成形。

这些年来,徐樟顺带领村两委班子攻坚克难,加强基层党建和新农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集体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甚至全县前列,实现了东坑口村从落后到先进的华丽转身。

东坑口村变化有力地说明:一个村的经济发展较快,就得有一个好支部、好班子,一个好带头人。

推行“1+8”治出“美”乡村

在徐樟顺担任村主任之前,东坑口村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里欠债60多万元。可就是这样的情况,徐樟顺还是接下了这个“烂摊子”。村里没钱怎么办?他想到了村里在外的乡贤们,就以请大家回来搞“启动仪式”的名义,开了个“乡贤议事会”,结果乡贤们一下子捐了25万元。再整合上级下发的补助资金,村里的建设就开展起来。加之徐樟顺本来也是搞项目出身,工程账目算得紧,造价省了不少。“要想摘穷帽子,就得改变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他说,为了还债,凭着自己多年经营企业的经验,村里两年内集资建了两幢房子,租给别人搞来料加工,年租金21万元。之后,就是拆旱厕、拆违建房等。连着几年,又完成了村庄道路硬化、绿化、路灯亮化、饮用水工程等民生工程。

如今,东坑口村不仅还清了之前欠下的60万元债务,每年还有20多万元租金入账。村里有140余名妇女实现了就业,每年人均增收两万余元。“有了这样的基础,村里就能做更多的事了。”徐樟顺自豪地说。

村美了,气顺了,带来的就是效益。村集体19间店面全部被租完,直接增收8万余元;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吸引了投资4000多万元的养老产业入驻;原本观望的600万元文旅项目也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合约……所有项目相加,预计现在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30万元收入,后进村的帽子随之也摘了。

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记者的目光被一块小告示牌吸引,上面罗列着全村党员的评分。“这是我们村推行的‘1+8’党员联户制度,它把‘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徐樟顺介绍,“1+8”党员联户制度就是党员起到带头作用,1名党员牵动8户人家,由最初推行垃圾分类,到现在包揽矛盾纠纷、计划生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结对帮扶等8项基础性工作,形成一套有效的无职党员管理机制。在实现无职党员体现先锋性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关系,村庄治理的模式初步形成。后来,徐樟顺将这项工作总结为“‘1+8’党员联户包事制度”,并在杨林镇推广。

从2018年起,每月15日成了东坑口村的党员活动日;每月初,村里的老年义工队忙个不停;到了每月8日,村妇联的成员也会行动起来……徐樟顺回顾那些热火朝天的活动场面时说,“每位村民至少会参加一个活动日。有一位女性老党员都已经移居到开化县城里了,每个月仍然回来3次,就为了给村里做些‘小事’。”

在东坑口村,家家户户的门前、庭院里都种了许多花卉。“村里的环境能美化,靠的是党员与村民的支持。”徐樟顺介绍说。

“垃圾分类的指示牌是否已经做好?”“最近在村子路面上看到有些垃圾,要督促他们形成良好习惯,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我们可是要建设美丽村庄的。”一大早,徐樟顺就在村子里布置工作了。

据了解,“1+8”党员联户制度还对应积分制考核制度,定期结算积分时,未达标的党员就要到不合格党员教育支部进行学习。

“我们就是要通过对比,激发大家的冲劲、干劲。这个制度一落实,东坑口村竟然连保洁员也不需要配了。”徐樟顺说。

村民滕丽萍家门口摆了一盆盆花。“我每天早晚要给花草浇水,家扮美了,自己住着舒服,来玩的客人见了也舒服。”62岁的滕丽萍说,现在村里干净、变美了,全靠村干部管理得好。

保持环境卫生早已成为东坑口村民的自觉行动,而趣味十足的创意美化活动,则让村容更加有生机:废弃的轮胎被漆成五彩缤纷的农家“栅栏”,用拆老屋剩下的石条铺成了乡村小路,旧木桶,变身为充满艺术气息的垃圾桶……一件件闲置的“边角料”经过美院大学生和村民的改造,化身为家家户户农家庭院中别致的小品和风景。

“环境美了,村民心情舒畅,也会觉得日子更有奔头。”徐樟顺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迈进紫藤长廊。这条种植于2014年的紫藤长廊,长约1.1千米,其所在区域被称为“杨林镇的后花园”。紫藤长廊仅仅是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长廊两侧连片种植的360多亩美国紫薇已进入造型期。

“还不止这些呢!每年2月~9月,长廊都有花可看、有景可赏。今年,我们还将种植忘忧草,色泽金黄,香味浓郁,还可以食用。”徐樟顺乐呵呵地介绍,脚下的田园综合体在不断完善,村民的庭院美化还会进一步加强,四季果园的提升更是蓄势待发。

打造新农村建出“美”环境

“这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可得走踏实了。”徐樟顺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加强村庄硬件设施建设。徐樟顺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展大刀阔斧的村庄整治,通过修葺村庄道路、下水道,进行污水垃圾处理、改建公厕、改善水电等基础设施,完成了1000多米河道清淤和整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建成了生态长廊、崇德亭、沐恩桥、东坑坞水库、来龙山停车场、甘溪公园等,实现村庄旧貌换新颜。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徐樟顺带领村两委班子创新实行全科双网格管理,建立党员“1+8”联户网格管理,对环境卫生实行网格化监管,划定党员卫生责任包干区,发展党员志愿者、老年协会、巾帼志愿者等队伍。通过党建+妇建,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清洁河道等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并整治路边摊占道、乱停车等现象,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彻底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环境。

——打造农家美丽庭院。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村里的党员会议上,形成党员“1+8”联户进行指导,并帮助农户出谋划策。2016年村两委对评为县级美丽庭院的农户补助1000元/户、镇级美丽庭院的农户补助500元/户、种植花卉达到20盆以上的农户补助200元/户。这种以奖代补的奖励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户打造农趣庭院的积极性。如今,东坑口村实现了农趣庭院全覆盖,农趣庭院已成为东坑口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8年,东坑口村的治村理念及经验在“2018联众乡村振兴产业峰会暨第二十届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首届中国(杭州)美丽乡村丰收节分会”上进行了分享。徐樟顺认为,是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才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最大红利。

整合资源带来“美”经济

人心齐,泰山移。

这些年,徐樟顺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多渠道带领村两委干部壮大集体经济。

——用足荒芜土地。东坑口村在徐樟顺的带领下,通过党支部会议统一思想,发动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每个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并对新的土地开发项目、村集体闲置土地建立“土地仓库”,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让企业拎包入驻。盘活农户闲置土地资源,对农户无能力开发的承包地、山林等,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所得收益由村集体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成。

他将400多亩地出租给江山绿业公司,投资种植美国紫薇,下面套种中草药,每年有30多万元收入。100亩土地流转,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创立颐和国际学校,每年又增收7万元。今年还对现有的山林土地完成了460亩的土地流转。

——发展集体产业。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徐樟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四季果园项目。今年年初,在100多亩地里种了枇杷、桃等7种水果,预计果园建成后可以发展休闲采摘游,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将不断增强,资产也将日益增多。村民在收取田地租金的同时,一些人也成为现代农业园里的“职业农民”。

——办好物业经济。2014年村里建立来料加工厂房,并对外承租,实现年收入达5万元。村里把闲置的小学房子出租给颐和国际学校,又增加7万元租金。2016年村里将400多亩地出租给一家公司种中草药,按照每亩250公斤稻谷租金折算,有30多万元收入。2017年村里投入800多万元建了一个建筑面积4316平方米的农民俱乐部,通过招投标出租给开化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酒店餐饮业,村集体可以获得稳定收入。在徐樟顺的努力下,东坑口村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余万元。

发展旅游点亮“美”景区

2011年新一届村两委上任以来,坚持用权为民,做到为民办实事,从基础做起。徐樟顺多次走村访户,通过与村民的聊天来了解民情,同时他十分注重村两委班子与党员队伍建设,每年都会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学习、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徐锦庚这样的乡贤成为他的治村顾问。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他建造村委办公楼、33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基地、甘溪公园及党建长廊,村戏台、崇德亭、沐恩桥、怡乐桥的重建,千米紫藤长廊、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农趣庭院建设等,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特别是古戏台的重建,既保留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又给村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展艺平台。

村民环境舒适了,村庄美丽了,最关键的还是要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2011年东坑口村建造来料加工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广巨通鞋业、梦江南服饰等两家企业,解决了全村20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000元。

据了解,东坑口村48%的人口外出务工,导致家里田地荒芜。徐樟顺看到后十分心痛:这么好的资源没有利用起来,反而在浪费。2014年该村引进颐和国际学校、江山绿叶公司,颐和国际学校租用该村原中心小学场地,两家公司租用该村土地460亩,种植果树与美国紫薇,村民们不仅可以租田收金,还可以到这两家公司做工,等于说一块田带给村民两份收入。

据统计,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14,500元,集体年收入达27万元。

2017年徐樟顺召开村两委会,计划开发旅游业、避暑山庄、四季果园等项目,打造东坑口村旅游业一条龙服务。同年7月,引进了太阳板发电,村民只需出租自家的屋顶,每块板40元/年,屋顶面积大的可装20块板,全村安装1000片左右,纯收入4万元/年。

近年来,徐樟顺及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如今,结合国家公园建设,村两委班子将继续加大村庄建设力度,鼓励村民发展民宿与农家乐,力争把该村打造成一个乡间旅游亮点村。

去年,东坑口村两委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衢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党建治理大花园先锋战队”称号,并获得100万元奖励。拿着奖励,农民俱乐部的附楼启动建设、党建文化广场迅速完工……

“接下来,农民培训中心、集镇后花园建设项目、网红直播培训基地等多个项目即将落地,我相信东坑口的明天会更好。”说着未来,徐樟顺眼里满是信心。

(本文配图由陈荣提供)

2020-07-16 ——访浙江省开化县东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樟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8224.htm 1 “要么不做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