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子蕊
4月30日晚,一架满载泰国海鲜和水果的“客改货”包机抵达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进口规模最大的一单进口生鲜生意。今年一季度,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1398.2亿元,同比增长14.1%,高于全国20.5个百分点。成绩的背后,是拥有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和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七大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口岸)的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
据了解,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至今,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自贸试验区,凭借着“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自贸精神,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全力打造营商环境优越、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创新创业活跃、产业基础雄厚的内陆自贸发展引领示范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空港”特色的改革试验之路。
制度创新硕果累累
“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参与部门,成都海关在综保区全国首创‘三系统一机制’快速通关模式,载货入区车辆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27小时降至30分钟、出区车辆由2.1小时降至3分钟,通关成本降低约60%;空港口岸海关通过开展‘智慧旅检’创新改革,通过流程再造,变‘纺锤形’通关为‘哑铃式’通关模式,实行‘全域通’智能化通关监管,单个旅客平均通关时间由原来6分钟~8分钟缩短至2分钟~3分钟,每小时监管行李可达3000余件……”
双流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3年来,在34.01平方公里的自贸“试验田”里,一幕幕制度创新“大戏”在这里激情演绎,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全省“首创”。3年来,自贸试验区共完成145条、共计287项改革试验任务,形成特色创新案例共计87个,其中有重要影响案例达到20余个。比如,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航空口岸7×24小时通关保障、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中西部率先实施;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力推“综保区保税维修批区域”重大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低空空域管理试点改革,并设立全国首个低空协同管理运行中心;首创的空铁联运“一单制”改革和冰鲜三文鱼“两段准入”监管模式纳入第六批全国复制推广部委候选案例;首创的“四个转变”政务改革在全国复制推广……
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在实践中主动改革、大胆创新,挂牌当年,就创造出了平均每4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举措、一年时间完成近100项改革试验任务的“双流速度”。走在自贸改革试验最前沿的海南组成考察团,2018年4月曾专程来到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考察“取经”,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空港“引擎”加速成势
2018年12月11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2019年,其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出入境旅客突破700万人次。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双流国际机场年新开国际航线27条、累计达126条,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30强。
2019年,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实现外贸进出口623亿元,位列四川省5个落地自贸区域第一位;航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机场口岸进出口货值4729.1亿元,约占全省69.9%。
自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共引入亿元以上项目34个,协议投资756亿元。其中,2019年,试验区新签约引进亿元以上航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项目16个,协议总投资516亿元……
成都双流区委相关负责人说,3年来,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和成果,为全区空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强链补短板奠定了基础,聚焦航空经济三大领域、六大产业集群,双流自贸试验区面向全球专业化、精准化招商,着力创新产业链、建强生态圈,实现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个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力的高端航空产业项目纷至沓来。
2017年10月31日,全球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CFMI授权的CFM56发动机维修公司——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在自贸试验区建成并承接发动机维修业务。该公司致力于建设亚洲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承接维修飞机发动机391台(其中境外145台),完成交付274台,收取维修费用66.12亿元。
2019年5月24日,四川省首架保税融资租赁飞机“双流壹号”在自贸区内成功交付,填补了四川飞机租赁空白。据估算,未来3年内,双流自贸区融资租赁进口飞机需求将达上百架,进口货值将超过400亿元。
目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运营航空公司69家(外航34家),9家基地航空公司执管飞机377架,聚集有四川省机场集团、中商飞、中航油等45家运营服务企业及民航西南管理局等20余家驻场单位。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我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了证……”聊起不久前在双流自贸试验区的办证经历,成都国铁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感叹:“以前,随便在哪儿办施工许可证,至少都要半个月左右时间,没想到现在双流只要三四个小时,真是太快了!”
据悉,自启动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成都双流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2017年,首创服务层级由“本级集中”向“多级集中”转变,服务方式由“多门集中”向“一门集中”转变,服务内容由“宽泛承接”向“精准承接”转变,服务范围由“单一服务”向“组合服务”转变的“四个转变”政务改革模式,全力打造“企业专项服务自选超市”,使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一次就好”“一站式”完成,该模式已在全国获复制推广。
2018年,针对企业反映的进口冰鲜水产品通关时间长、手续繁琐等问题,成都海关与口岸相关部门配合,在双流自贸试验区机场口岸创新实施冰鲜三文鱼“两段准入”监管模式改革,进口冰鲜三文鱼平均通关时间仅2.5小时,提离时间比原来缩短1天~2天。成都从事批发、销售进口冰鲜三文鱼的供货商由此迅速增加,拓展到法罗群岛、智利、英国、挪威等多个国家。全国30余家大型进口商,各大型超市、海鲜市场等均从双流取得货源,销售网络覆盖西南各省。
2019年,成都双流区获评“中国营商环境百佳试点县(区)”。目前,该区在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中的排名已跃升至16位。
自贸机制逐步建立
自贸试验区改革核心在制度创新,关键在敢闯敢试,最终要行稳致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和引擎。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体制机制赋能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该区始终高度重视构建和形成适合本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自贸试验长效运行体制机制。自贸试验区挂牌后第一时间,双流区就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自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设立了投资体制组、简政放权组等8个功能组,构建了”1+8+N“的自贸工作推进机制。
为使“摸着石头过河”的自贸试验在政策和制度层面有着力点,自贸试验区相继出台实施了包括《双流自贸试验区2019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双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先行先试任务清单》等25项新的政策文件,并扎实做好全国全省自贸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
与此同时,双流区还结合本区域实际,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和各有关自贸试验区、地方党委政府等开展协同联动创新,推动政策赋能。据悉,截至目前,双流区共争取到国家支持四川自贸试验区差异化先行先试政策9项;全力争取到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双流综保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13个国家层面重要开放平台载体。
双流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正是由于这些闭环式长效运行体系机制的不断建立和优化,形成了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释放出自贸改革试验的市场红利,有力推动了双流“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崛起。(本文配图由成都双流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