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薛秀泓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我认为,就业是‘疫后’经济恢复的最大‘压舱石’,而保就业的关键举措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激发制造业活力,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今年提交的议案和建议多达20多个,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支持企业技改稳投资保就业的建议》指出,技术改造能够充分发挥投资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增强投资信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央财政每投入1亿元,可以拉动投资2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利润3.1亿元。同时,技术改造能够持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安全等。
张天任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的技改热情很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给予积极的政策、财政支持,但受制于种种制度性、结构性因素制约,企业在技改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比如,目前山东、安徽、江苏等多地出台了促进企业基础改造的相关制度,但国家层面尚未有《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条例》等法律规章,技术改造尚未进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部分地方“喜新厌旧”,热衷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改重视不够;多元化资金渠道尚未形成,企业即便有技改热情,但受困于资金筹措等等方面的问题。
据此,张天任建议:技改资金投向要更加精准化。建议更新完善国家技改目录及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把技改资金投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投向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设备更新领域;投向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让有限的技改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财税扶持政策要更加普惠化。建议在用好用足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和减税降费力度。他举例说,“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如税额抵免领域扩大至更多的领域,将使更多企业技改项目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为了支持节能、环保、安全领域的技改,建议对以上三领域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从目前的175%上调至200%。
技改顶层设计要更加制度化。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建议制定出台《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条例》,将企业技改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建议该条例激活微观主体活力,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