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阿龙
在内蒙古发改委主任龚明珠的案头,关于“一湖两海”生态治理的材料一直放在离右手最近的位置。“今年是‘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攻坚年和主要项目完成年,要扎实推进修编后的规划任务,加快引黄济岱、呼伦湖二期工程、乌梁素海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所有项目按期完工。要加强‘一湖两海’水体水质研究,提前谋划下一阶段治理措施,围绕稳定水量改善水质,持续推进治理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龚明珠如是说。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是内蒙古重要的三大淡水湖,在调节气候、修复生态、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前,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一湖两海”出现不同程度的湖面缩减、水质变差等问题。近年来,内蒙古对“一湖两海”问题痛下决心,以内蒙古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厅局及地方党委、政府,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进行“一湖一策”生态环境治理。
回首来路,才知晓究竟走了多远;亲历攻坚,才明白付出的意义所在。目前“一湖两海”水质指标总体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呼伦湖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随着气温回暖,五月的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诺尔管护站辖区内,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鸿雁、灰雁、豆雁、绿头鸭、赤麻鸭等迁徙候鸟聚集在水面上捕食、嬉戏,为沉寂了一冬的呼伦湖保护区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一切,得益于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类项目的扎实推进。
2018年,呼伦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18项治理项目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2.08亿元。在此基础上,启动了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了呼伦湖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河滨湖滨缓冲带以及生态脆弱区446户居民的生态移民;累计治理环湖周边及主要入湖河流上游沙化土地69万亩;将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范围向呼伦湖周边重点倾斜,环湖5633万亩草原已纳入禁牧或草畜平衡范围。从2018年至今,累计拆除呼伦湖保护区内106处违规生产经营设施,多种举措有效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于流域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铺设管道、挖土填埋……连日来,牙克石市尾水生态综合利用工程、陈巴尔虎旗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新巴尔虎右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现场,已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施工。据了解,计划总投资17.82亿元的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期13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37亿元,其中7个项目已完成主要建设任务,其余6个在建项目正在按计划开工建设。
目前,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水清了,鱼多了,保护区的动物种类也在稳步增加。
岱海
内治与外引相结合
日前,经内蒙古发改委批复,内蒙古2020年重点项目,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六苏木镇弓坝河水库下游右岸滩地开工建设。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位于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下游约21公里处左岸托克托县境内的蒲滩拐新建取水泵站,设计引水流量每秒3.02立方米。工程采用“三级加压+两级重力自流”的输水方式,输水管线横跨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以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最终接入弓坝河后入岱海,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31.57公里,属于跨流域生态补水工程,建设任务是自黄河干流取水向岱海补水,实现遏制岱海湖面面积急剧萎缩和改善湖水水质的目标,带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程建设投资27.66亿元,施工总工期32个月。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加快岱海水生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以“外引内治”为主导,持续推进“两节两补两恢复”保护措施,并制定加快推动实施“引黄济岱”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岱海水生态问题,全力推进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其中,对岱海电厂现有机组进行综合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机组使岱海电厂年总耗水量从1200多万立方米减少至280万立方米,比改造前净减少约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库容量。经过持续整改,岱海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湖面面积首次出现不缩减,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水量及地下水位有所升高,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内治”只能治表,如果没有充足的外源补给,岱海很快面临干涸的危险;“外引”才能治本,唯有对岱海进行生态应急补水,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岱海。2019年,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修编后,实施了水量保障、水质治理、水保防护、管理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等工程项目23项,累计完成退灌还水21万亩,封停机电井667眼;完成了永兴湖向岱海补水工程项目。今年以来,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思路由“一湖”治理转向流域治理,治理范围由岱海及周边200多平方公里拓展至凉城县岱海流域近2000平方公里,治理方式由“内治为主”转向“内治与外引相结合”。
乌梁素海
“治湖泊”转向“治流域”
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者深刻认识到,乌梁素海污染问题在水里,成因在岸上。为此,发改委调整确定了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坚持“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
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近年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08.7万亩,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更新重建长154公里、宽50多米的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遏制了沙漠东侵。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治沙技术,建设集防沙治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孵化、农艺培训、试验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开展点源污染“零入海”行动。2018年以来,巴彦淖尔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中水处理厂建设,同时,加大污水管网和中水管网铺设力度,大力推进中水回用,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潜力,尽最大可能将中水用于工业用水、园林绿化、景观用水、城市杂用水,其余部分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后通过各级排干沟再进入乌梁素海。
在河套灌区,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推广使用有机肥、无公害农药和国标地膜,引导企业和农民绿色生产。
在乌梁素海湖区,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实施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采集项目,在原有2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新建18个站点,通过38个点位对各排干沟入总排干口、人工湿地、乌梁素海周边入海口等重要节点进行实时监控,摸清流域内各个控制单元面源污染情况及对乌梁素海水质的影响。截至目前,已建成14个站点并投入运行。
在湖区周边,强力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果断关停整顿了一批破坏生态、违法违规矿山企业,通过料堆削坡整形、采坑回填、撒种草籽和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围绕强化保障措施,内蒙古成立了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组建了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重点开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协调、调度工作。制定了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和13个配套办法,为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委托中国环科院对《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开展了中期评估及修编,先后4次组织对《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修编)》进行了研究审议,《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修编)》共包含5大类34个项目。
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天蓝水碧,草木葱茏。家住乌梁素海附近的赛音呼都格嘎查牧民刘秀珍,每天早上都要跟嘎查牧民们相约到此晨练。而前些年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水面被黄藻、芦苇覆盖,一到汛期就是臭味。如今大变样,水清了,鱼多了,鸟也来了。”刘秀珍感叹。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