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前沿

有作为还须摒弃官僚做派

□ 刘志强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2020年1月1日,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制度同样与时俱进。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抗战疫,展现了我们国家巨大的制度优势。

基层治理绝非小事,正所谓“郡县治、天下安”,实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所在。而政策执行是人民真切感受国家政策、评判国家治理的主要渠道。可以说,基层治理水平影响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与否。

笔者发现,在个别社区、个别单位存在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情况。如今,在国家的干部选拔当中“有作为”变成非常重要的要求之一,但是政绩到底是在有“作”还是有“为”呢?笔者认为,有“作”而不有“为”,实则是乱作为!而乱作为比不作为更加危险,往往使得民众怨声载道,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伤害。

近年来,对于干部不作为的报道声量较少,但是乱作为的报道时有耳闻。有的干部以禁代治,大搞一言堂;有的干部简单一刀切,封路挖路一起干,铁路公路一起封;有的干部说保护环境,打击迷信,结果是禁止农村土葬、披麻戴孝;有的地方全面取缔麻将馆、棋牌室等。这些事例的严重程度不同,但都是有些地方打着中央政策、文件的旗号搞的“执行动作”。这些地方乱作为的措施一般是草草出台,在网络上引起轰动之后,又狼狈散场,而不是经过严格论证、审查之后出台的。朝令夕改往往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令人极为痛心。

还有个别领导干部追求快、怕担责,不经调查考证,直接推出政策,而政策往往停留在“管住”,不能下到“服务”。比如,社区封路、交通停滞之后,医生护士如何上班?对于中央的决策不消化、政策的落实不考虑自身实际,配套措施不跟进,急功近利,不计代价,看似符合中央规定,实际上则偏离了中央政策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觉悟,多动脑想问题,多提供应尽的服务,不能为了解决问题打折扣,创造新的问题。

两种现象本质上还是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不务实、不尽力。要让干部有作为,还需相关单位和党员干部摆正自己的姿态,放下思想包袱,摒弃官僚做派,带头做自我学习。及时提高能力,补足知识短板,练就新本领,拓宽知识面,增强各方面本领,干部才有能力面对复杂、突发的事件。

同时,要形成对党员干部学习的“硬任务”,列出学习目录,指定必修内容,明确考察内容,严格考察流程,奖励优秀者,鞭策后进者。工作再忙,也需要干部多花时间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作风、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断学习,自带压力,才能真正有作为、有能力、有成就感,成为好干部、好党员,也能够真正将中央决策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指引方向,规范行为,维护稳定,促进基层治理健康发展,努力创造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查的业绩。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曹县县委党校)

2020-04-2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5429.htm 1 有作为还须摒弃官僚做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