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如何看待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不会因为疫情短期冲击发生变化,3月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改善趋势,且向好势头有望延续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如何看待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当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而且影响较大。要客观来看,不要把今年的情况和常规年作简单比较,还要以平常心来看待。

“尽管疫情冲击严重,全国上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正在统筹推进。”毛盛勇表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3月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

“随着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推进,3月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服务业、投资、社零和进出口,降幅都大幅度收窄,呈现改善趋势。”毛盛勇说。

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例。毛盛勇称,去年3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是一年中最高的月份;今年3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比1月~2月大幅收窄了12.4个百分点,3月规模以上产出水平基本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从41个行业来看,90%的行业3月增加值都比1月~2月加快。其中,有40%的行业同比增长。从统计的6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来看,约有40%的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毛盛勇分析认为,工业生产恢复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他相关指标也有同样类似的特点。

与此同时,以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还逆势增长。毛盛勇介绍说,3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9%,比1月~2月大幅回升了20多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单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表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表现比较活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远程问诊等,也得到比较快的发展。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

毛盛勇判断,3月这种回升改善的势头应该能够延续下去。从一些相关指标来看,比如用电量,3月用电量降幅比2月明显收窄,特别是3月末用电量,包括全社会的发电量开始持平和转正;4月上旬全社会的发电量保持正增长。再比如进出口形势,3月也比1月~2月明显改善。从3月当月来看,上中下旬环比逐渐改善;4月上旬进出口的形势也比3月进一步有所改善。

毛盛勇还谈道,要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运行,需要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有效投资,另一方面要释放消费潜力。他认为,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抑制的消费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补,新型消费会表现更加强劲。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CPI涨幅回落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尽管疫情冲击严重,但全国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的情况,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毛盛勇说。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2月降低0.3个百分点。25岁~59岁的就业主体人群调查失业率为5.4%,比2月降低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与上月持平。

“总的来看,3月就业形势是在明显回升、改善,4月应该会延续这种走势。”毛盛勇坦言,就业的压力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会比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国家一直在推就业优先政策,并不断加大落实力度。毛盛勇介绍说,一方面,千方百计帮扶企业渡过难关,通过稳企业、稳经济,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帮扶,比如增加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帮扶他们返乡创业。下一步,将继续推动灵活就业和创业创新。

今年3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3%,环比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1.2%。整个一季度,CPI涨幅为4.9%,比1月~2月回落0.4个百分点。

毛盛勇分析说,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特别是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这样的结果说明食品供应比较充裕、社会物流比较畅通。

毛盛勇说,当前粮食价格总体平稳,市场供求关系总体稳定。一季度,粮食价格同比小幅上涨,环比持平。目前,春耕春播有序推进,占夏粮90%以上的冬小麦目前涨势良好。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形势总体有利,为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比较良好的条件。“我国粮食自给率非常高,库存还很充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从畜牧业来看,一季度,猪肉产量同比下降了29.1%,畜牧业总产值下降了10.6%,拉低了第一产业增加值速度。目前,整个畜牧业在加快恢复和改善。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特别是前期促进生猪生产的一系列政策不断落地见效,一季度末,生猪存栏比上年末增长3.5%。其中,能繁殖母猪增长9.8%,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

经济有望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势头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经济活动都造成了冲击。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当前国际疫情蔓延的态势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表现,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进行大幅度下调,预计全球经济今年下降3%,中国增长1.2%,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少数预计为正增长的国家之一。IMF还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9.2%。

对此,毛盛勇解读说,平均来看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速,应该在5%以上。“中国经济因为疫情影响带来一些损失,一些经济活动被抑制,可能会在明年更好地释放出来。”

毛盛勇坦言,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但也要看到,中国产业生产能力比较强大,配套设施有较强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毛盛勇强调,中国的产业生产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疫情冲击,而且在疫情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毛盛勇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因为疫情短期的冲击就发生变化。中国市场规模大、成长快、潜力充裕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从要素支撑来看,我国的产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劳动力比较充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物流、交通设施等效率都比较好,这些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同时,我国还在持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不断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潜力和活力。

“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我们要用平常的心来看待,要综合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自身产业体系优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来看。”毛盛勇预计,随着复工复产加快统筹推进,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断出台,下一阶段经济会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二季度会明显好于一季度。如果全球疫情控制比较好,下半年应该会比上半年更好。

2020-04-20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不会因为疫情短期冲击发生变化,3月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改善趋势,且向好势头有望延续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5396.htm 1 如何看待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