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扩大有效投资要精准发力

扩大有效投资是提升中长期供给能力的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暴露出我国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多个短板弱项。例如医疗物资储备不足,导致多家医院在疫情初期向社会求助口罩、防护服等医护用品。物流分拣配送的自动化水平不高、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疫情期间医疗和生活物资的运输和配送效率较低。农村偏远地区网络的覆盖不到位、信号不稳定,导致出现学生“爬山上网”、举家“迁徙找网”上课等无奈之举。

实际上,我国多个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长期存在。城乡间、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优质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尖锐,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水平相对落后,都说明当前供给仍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难以完全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求。

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扩大有效投资不仅有利于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提振经济,更有助于补齐补强短板,提升中长期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为促创新扩内需惠民生而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要做到精准发力、靶向出击,避免“撒胡椒面”式的“为投资而投资”。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重点投向以下方面。

为促创新而投资。在国际竞争日趋复杂激烈的环境下,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通过有效投资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加强与产业变革和创新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5G网络的投资力度,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链、智能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基础。加强对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投入,提升基础计算能力。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和检验检测平台的投资力度,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二是加大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投资。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远程医疗、企业上云等行业创新,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强对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投资。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以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为扩内需而投资。在全球经济增长疲软、贸易环境恶化、海外疫情蔓延的形势下,我国发展需要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应通过有效投资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供给提升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一是加强优化消费环境的投资。加强对传统商业设施的建设改造,推动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提升品质化、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新建和改造投资,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加大对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投入。二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大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快递和互联网接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三是加强培育消费潜力的投资。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城市停车场建设,推动汽车消费升级。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支持加装电梯、完善配套设施,带动相关消费。

为惠民生而投资。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下,应通过有效投资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大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对县、镇、村级义务教育学校的设施投入,加强基层设备配备和地市级医疗中心建设,加大对医学应急救援和传染病防治等设施和医院投入,补齐对妇幼、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及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的短板,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和完善。二是加快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加强对托育服务设施和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在医疗和养老等领域加大专业化、优质化机构和设施投资,提升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发展租赁住房。三是加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领域的投资。对脱贫地区和易地搬迁脱贫人口所在地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产业投资,加大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投入。四是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投资。加大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投入力度,强化对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的节能环保改造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应合理施策

扩大有效投资,要认识到我国财政资金有限、债务存量较大的现实,做到注重方式、合理施策、提高效率。应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做到投资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政府资金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突出公共属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经营性项目,提升投资和运营效率,增加高端和优质产品供给,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

二是做到科学决策和有序推进。应编制基础设施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政府投融资能力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发展总体思路和阶段性目标,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科学开展投资决策,合理安排投资节奏,聚焦重大项目和短板领域,确保投资有优先级、有次序推进。

三是合理选择投融资模式。引导地方政府依据融资成本与投资回报相适应的原则,按项目不同性质差异化选择投融资模式。更好发挥政府债券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作用,加快推动投融资平台发展转型,规范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模式创新。

四是畅通融资渠道。拓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加快融资机制创新,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依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多种方式发展直接融资,提高间接融资的效率,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完善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长期资金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机制。

五是严格防范债务风险。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开前门、堵后门,坚决防范隐性债务风险,强化政府的预算和债务约束,支持金融机构按商业化原则独立审批、审慎决策。

(执笔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 杜 月)

2020-04-16 扩大有效投资是提升中长期供给能力的需要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5318.htm 1 扩大有效投资要精准发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