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如何应对2020年全球环境变局

周德文

□ 周德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突发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贸易不确定性的阴云仍未散去,经济结构转型尚未完成,稳增长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觑。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如何应对2020年全球环境的变局?

“脱虚向实”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基础、服务经济的支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最为直观的体现。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产能驱动到科技驱动,推动先进制造业版本升级。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是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目前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808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80%,是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产业转型和跃升的微观基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我国重塑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区块链将解构和重构传统商业模式对经济产生更大推动力。现阶段,区块链应用时代已经到来,表现为全社会数字化的过程。首先是所有业务环节信息化;其次是一个个信息系统区块链化,也就是信息系统上链互联;再次是进入一切智能化的DT(数据技术)时代。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当前的经济市场环境正处于破旧立新的转变期,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企业调结构转型升级。创新方面,不仅是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也是一种创新,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创造新产品塑造新需求。

在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以及日益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撑下,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融合已成为拉动中国消费增长的重要途径。可见,各类创新不断展现出旺盛活力,“三新”经济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将有力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能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大基建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的动力和创造力。近年来,国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这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制度保障、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的深刻用意与战略定力。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我国今年的金融防风险工作尤为艰巨,当前金融领域依然存在“突出风险点”,主要集中在高风险金融机构、重点金融控股集团、影子银行、网络借贷和非法集资等方面。尽管这些领域的增量风险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存量风险仍须高度警惕。此外,鉴于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金融业务形态,大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未来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方向要从治标向治本过渡,补齐制度短板的步伐需要加快。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要从实体经济的运营特点出发,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足值抵押品,传统的金融机构按照当前的风控标准,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实时的金融产品创新,从实体经济各方的经营特征与诉求出发,通过有机整合金融服务、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生产运营过程,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实现更高层面的金融资源整合,通过数据等技术进行风控设计,锁定风险,匹配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设计普惠金融类产品,通过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从结构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真正意义上为实体经济切实的金融支持。

推动资源整合帮扶陷入债务困境的民企。目前,一部分民企面临暂时的经营困境,寻求不到资金支持和资源对接,无力实施企业升级改造,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应对这种严峻形势,国家应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债务重组和产业升级规划领域的领军机构,配合各级政府整合社会资源,为出现危机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企业重组服务,帮助企业走上转型升级的正轨,在企业危机成片出现的地区,为地方政府提供产业升级规划服务,重整当地产业布局,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重视结构和效果。2020年减税降费力度可能不及预期,财政政策将以提高减税成效、优化支出结构和减税方式为主。针对我国经济存在的固有问题和新的变化,政府将继续出台积极财政政策,社会资金的流动性会逐步增强,助推部分企业逐步走出危机。

以“六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2020年中国经济内外部出现的新特点,应坚定推进“中国制造2025规划”战略的深化实施,同时积极推行实施“六稳”措施辅助,防范出现局部经济及社会动荡。2020年还要着力于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和发展,积极引导和扩大国内消费求,加大和“2025规划”相关,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设施投资。

展望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是,只要各级政府及民营企业顶住压力,勇于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把握机会,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

2020-04-1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5303.htm 1 如何应对2020年全球环境变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