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大国工匠进入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下)

高歌

□   高  歌

如何构建大国工匠科技创新体系?我把它概括为“抓两头带中间”。

“抓大头”强基固本

首先是抓“大头”,所指的“大头”是各行业刚上岗的初级工和没上岗的“准工人”。把制造业一线工人——基础科技工作者和未来工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操作水平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这是“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根基和未来。

广州对职业中学的学生调查显示,在职业取向上,70%以上的学生向往高尚、体面、有钱的职业。职中学生中首选金融界管理者、企事业领导者、现代科技工作者等职业的各占一定比例,仅有1.4%的学生首选职业技术工人。而在某普通中学三年级的题为“我的理想职业”作文中,400多名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个想当技术工人。基于此,我建议:一是调整教育重点,注重调整办学方向,即追求能力。工业化的推进,呼唤职业教育地位的提高、教育内容的全面更新,建议国家建立完整的职业培训制度,使职业教育双轨制——国家和企业共同负责,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配合的职业教育体制。

二是建议将义务教育增至12年,并将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马克思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学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因此,可以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开设大量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大批“准工人”,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与企业对接,以能力为本位,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独当一面,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的品牌技校。让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成为“抢手货”。

三是建议国家出资,在农民工输出大省,创办大批职业技术学校。免费培训农民工和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打牢他们的职业技能基础,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制造业企业到中西部建厂,既调整了我国制造业布局,又为充分发挥中西部的资源开辟途径。

四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制造业工人队伍。美国的“再工业化”之所以难以启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工业生产了。现阶段,我国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大量工人流出制造业,到收入更高的服务业工作。过去,工人的收入与技术员的收入差距不大,计件工人的工资甚至可以超过技术员的工资;而且,八级工制度给予工人较高的社会地位,让工人安心从事生产工作。为此,建议鼓励大企业开办职业技校,建立新的工人职业资格体系,全面提升基础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以政策手段鼓励各层级技工带徒弟,对徒弟取得重大技术进步的师傅给予奖励。

五是建议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注重知行合一地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植入学生的灵魂。

“抓小头”树旗立标

如果把“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分布比喻为金字塔,那么,最上层的就是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基础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人物——专业技能和创新的旗手和标杆,就形成了整个“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向上的凝聚力,怎样加快培育这样的精英群体呢?

一是推出“大国工匠计划”,并设立“大国工匠创新基金”。这里所说的“大国工匠”是本行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国家代表资格的特级技师(相当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未来10年内,培养、支持各行业工匠中的上万名大师级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让这个群体享受与企业总工程师比肩的待遇,使这些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成为世人瞩目的耀眼明星。

二是建议授予“大国工匠”的优秀代表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什么样的大国工匠可以当选“大国工匠院士”呢?我认为符合下列条件方能入选。

第一,本人长期在工程一线工作,或在工程实践中拼搏进取,脚踏实地,岗位成才,自学成才;或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或特级技师资格。

第二,本人的发明创造突破了世界级技术难题,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本人的发明创造获发明专利和国家级奖项(国家科技奖励证书)。

第四,本人的发明项目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在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专业论文,或出版技术专著。

第五,本人的发明创造项目得到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参与制订以本人的发明创造项目为规范对象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第六,由于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的特殊性,成才的过程必然较长,对“大国工匠院士”不应设年龄限制。无须经院士推荐,只要本人所在单位推荐,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同意即可参加评审。

作为最杰出中国工程技术人才集体的中国工程院应强化中国特色,首先应该在推动制造业强国建设方面发力,而中国制造业强国的基础是“大国工匠创新体系”。若中国工程院缺少一定数量的“大国工匠院士”,便等于失去了我国总人数达七亿以上的一线基础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性,与“大国工匠创新体系”脱节,成为空中楼阁。每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建议拿出不少于百分之五的名额专用于增选“大国工匠院士”,宁缺毋滥。并推出“大国工匠院士”增选的专用程序,由抽签选出的不少于现有院士总数1/10的院士组成“大国工匠院士”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2/3同意即可。

笔者认为有资格首批入选中国工程院“大国工匠院士”的大国工匠应该有两位——包起帆、赵正义。这两人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长期在产业一线工作,一个是从轮船装卸工做起,一个是从瓦工学徒开始,都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拼搏进取,凭实力脱颖而出,成为企业技术尖子和业务领军人物;都是在自学的过程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赵正义在60岁才得到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

此外,二者都是在岗位成才的过程中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技术职称;都是面对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终告成功。包起帆发明了“包氏抓斗”,赵正义创造了“赵氏塔基”;一个成为“抓斗大王”,一个获誉“塔基大王”;都在本人从事的专业工作中,有开创性的技术论文或著作。赵正义是中国现代2.8亿农民工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主体典型,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困难面前舍我其谁的民族精神在他的工作履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国7亿多人在一线基础科技工作者群体中,有十万分之一的人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能与“赵氏塔基”相媲美的创新成就,那就是7000名“大国工匠”,真正实现行行有赵正义这样的“大国工匠”级的状元,“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迎来一个崭新局面。

带“中间”承上启下

所谓“中间”,以工人技术等级而论,指的是四至八级工这样一个中高等级工人群体。一个制造业企业,精品的产出和对初级工的传帮带,主要依靠他们,大量的一般性技术难题,在他们手中破解。这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人才支撑点。怎样才能把这个制造业骨干群体做大做强呢?一是企业提升中高级技术工人群体的工资待遇,使中高级技术工人在企业和社会上有更高地位。重视稳定高级技术工人的岗位,并优先解决户口、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切身利益问题,使中高级技术工人队伍保持稳定扩大。

二是完善师傅带徒弟制度,徒弟越多成就越高,师傅获得补贴越多,荣誉也越高,促进中高级技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

三是完善继续教育,及时为中高级技工补充技术“营养”,实现不停地强筋壮体,与时俱进。

四是支持鼓励高级技工针对工作中面对的技术难题进行创新攻关,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提供全力支持,重奖成功,同时包容失败,以免折损创新锐气。托举其中一些高级技工成为“大国工匠”。

五是组织各级别的基础科技工作者行业技能大比武,设置技艺展示平台,让基础科技工作者获得更多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知度。

“大国工匠创新体系”是在中华工匠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适应经济全球化,在经济社会结构方面创新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经济要避免脱实向虚,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然选择和有力抓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支撑——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之一,“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更是打造现代工业化的人才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第七~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0-04-1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5302.htm 1 大国工匠进入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