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纵横

新时代要有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 沈 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国民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人的理论”问题做过详尽的阐释,他从人的本质、人的交往、人的历史活动以及社会分工等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革命性的论述。因此,对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人的发展首先是指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双重发展。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建立在个人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其中,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是人的片面发展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上由于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存在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固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中,即职业的固定性,人民只能从事固定的职业而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由此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的缩小,人们的工作技能和思维方式仅仅固定在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范围之中,限制了人们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和探索宇宙的奥妙。

建立在个人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也就是共产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人们由于不再受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束缚,因此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才能,这种人的全面发展主要集中致力于智力与体力的均衡发展,只有智力与体力的均衡发展才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释的“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也表现为对人的个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把广大的无产阶级束缚在了工厂、公司等固定的场所,从事着固定的工作,这些固定的工作要么机械呆板,比如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要么大量的消耗着脑力,比如从事设计、高端制造的高级工人。尽管工作的内容不同,但是这些工作追究到本质来说都是相同的,究其根本就是通过对广大无产阶级的压榨和剥削获取剩余价值。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的消失、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时间极大的充裕,人们便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例如,在人的依赖关系这一社会形态中,广大的劳动者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农耕,劳动的成果只能勉强果腹,人的发展极其不完善、不全面;而在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期,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较之于前一个社会形态已经有巨大的进步,因此,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向更加细化、专业化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可以获得某个或者某几个领域内相对丰富的知识,此时人的发展就更加的全面;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此时就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学习、研究,此时,人就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新变化。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我国当下人的发展问题时既要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实际,又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表明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当前人的发展现状相比较过去有了更加充分的发展。但是我国人的发展依然是不够全面的,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仍然需要继续努力。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或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尽管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们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最终也一定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积极投入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之中,为实现党在十九大中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终生,并将党的这些战略方针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步骤,以崇高的态度去面对,始终坚定不移地去践行。

2020-03-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2.htm 1 新时代要有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