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金甫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街区发展使命,把街区发展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推动主题教育在打造江西红色旅游方面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精细打造、全力推进,形成了文昌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文旅的新地标
城市的新名片
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看,城市兴衰与时代变迁是紧密联系的,文昌里起始于唐、定名于宋、繁荣于明清、衰败于民国,于新时代复兴。文昌里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与主城区仅一河之隔,自古为进出抚州、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占地面积近千亩。
文昌里曾经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是目前江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的明清老街和古建筑群,见证了临川古镇的千年变迁史,是江西抚州活着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抚州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王安石、曾巩、汤显祖、陆象山、晏殊、晏几道等名儒巨匠,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而文昌里则是临川才子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商帮文化、忠孝文化、民俗文化的聚集地,这里还是我国同时代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齐名的一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出生、成长和身后长眠的地方。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昌里由以前的繁华街区,变成了市政设施落后、安全隐患突出、人居环境恶劣的棚户区,改变文昌里的人居环境成为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2015年起,抚州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启动了文昌里改造工作。文昌里改造围绕着“还原历史、激活文化、带动旅游、服务百姓”的要求,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改、拆、迁相结合的办法,有力有序地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街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区内历史建筑、街道肌理得以修缮恢复,街区的古韵古味得以重现。
目前,文昌里的汤家山、汝东园两个片区已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里也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十大最美研学游基地和江西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逐渐成为抚州文旅的新地标、城市的新名片。
过去落后的棚户区
如今必去的打卡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昌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改变,由过去市民不愿向外人提及的棚户区变成抚州人必去的打卡点,可以说文昌里已成为抚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是抚州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和鲜明印证。
文昌里在改造前,几乎没有任何的排水排涝设施,街道内污水横流、道路坑洼、电线杂乱等问题常见,安全隐患非常突出,整个街区破败不堪,人居环境极为恶劣。在文昌里改造前期征迁工作中,投入征迁资金超12亿元,街区范围内的4000多户2.6万人搬进了新居,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圆了几代人的安居梦。同时,将街区改造与传统建筑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工作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大量市民的居住问题,又改变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
2018年,文昌里街区一期项目完成,并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19年春节期间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对文昌里进行了半小时专题报道,在晚8点的黄金档进行播出,文昌里已成为抚州最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如今,抚州人但凡有外地朋友来,一定会带他们到文昌里走走看看,文昌里已成为抚州人的“会客厅”,文昌里这张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历史文脉的传承地
旅游升级的引爆点
自2015年起,抚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作为全市文化旅游项目的头号工程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头号工程,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并且提出要将文昌里作为全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地、旅游升级的引爆点进行打造,确定了“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5A级景区”的总体定位和汤显祖戏曲文化的发展主线。
在今后发展中,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全力加快街区建设,依照街区发展定位、资源禀赋、街巷肌理等因素,分三个片区进行打造:第一板块,围绕汤翁故里这一核心要素,打造一个集戏曲创作、戏曲演绎、戏曲体验、戏曲教育、戏曲交流为一体的戏曲小镇;第二板块,依托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巷,还原一条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明清老街;第三板块,以“临川四梦”之《牡丹亭》为蓝本,结合水景和周边历史建筑,打造一台大型实景演出剧“寻梦牡丹亭”。力争在1年~2年内,实现整个街区基本成型,通过上述三大板块的构建,将文昌里打造成为现代都市文化与古临川市井文化交相辉映,乡愁与梦想、过去与未来、文化与旅游连接叠合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面对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形态、服务品质的新要求、新向往,面对游客需求迈向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新挑战、新趋势,景区景点必须具备更加专业化的运营能力,过去那种单纯“坐收门票”的经营方式和政府主导的管理机制,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艾志峰表示,“作为抚州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头号工程,文昌里将切实加快市场化步伐,按照‘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原则,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全面对接市场需求,在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营销推广等方面发力,着力引进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文旅融合IP
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文昌里作为景区只有发挥自身在文化方面的特色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一阶段,深入挖掘文昌里街区戏剧文化、宗教文化、才子文化、商帮文化等文化资源,通过引进文化业态、建设文博展馆、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有机嫁接到街区旅游项目中,将临川文化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让游客和市民在游玩时、消费里、互动中体验临川文化,真正传承好历史文脉、保留住乡愁记忆、彰显出街区特色。
下一阶段,继续利用好文昌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好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在内涵和要素的挖掘、产品与服务的设计上狠下功夫,在经营理念与模式上大胆创新,讲好抚州故事,打造特色产品,以文化铸就文昌里品牌。比如,围绕戏曲文化打造戏曲体验项目,依托街区内戏曲产业链条打造,串联玉隆万寿宫、戏曲博物馆等景点以及后续拟引进的戏曲类业态,重点包装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观赏、文艺培训体验项目;围绕才子文化包装研学游项目,对街区内现有的非遗业态以及后续的戏曲类、古玩类业态与研学进行有效嫁接,设置体验环节,让学子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立足抚州的文旅资源,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进一步打造文旅产品,使之更鲜活,更有特色、差异性和吸引力,打造文昌里文旅融合IP,实现文昌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