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访“赵氏塔基发明人”赵正义

“赵氏塔基发明人”赵正义

□ 曹明华

本报1月8日刊登了作家沈英甲的《加速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一文,反响热烈。作为“大国工匠”的突出范例,赵正义创造了我国“四个第一”。他发明的“赵氏塔基”仅在我国建筑业推广,每年获得直接经济效益61亿元,节约水泥196万吨、钢材33万吨、砂石料1030万吨,消灭混凝土垃圾725万立方米,目前,已推广到27个省、市的130多个地区。近日,赵正义围绕加速夯实我国制造业强国根基对笔者,畅谈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问题。

问:您创造了中国农民工的“四个第一”,您是“大国工匠”创新的一面旗帜,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能否谈谈您的理解。

赵正义: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实力,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拿什么满足14亿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正在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我认为,制造业大国的主要特征是数量——产品种类多、生产规模大,而制造业强国主要特征是质量和能力——产品质量优、产量大、装备制造能力强。“大”和“强”是等级之差。要实现等级的跨越,技术工人的能力和素养要上大台阶。一条生产线有多个流程和环节,产品质量好、产量高,要求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工人必定技术能力达标、标准统一、协调一致;反之,某个环节的工人技术能力差,就会造成产品质量低下,正所谓“短板效应”。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抓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抓技术工人这个根本。

问:对于工匠精神,谈谈您的理解。

赵正义:谈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确,“工”是从事制造和服务业工作的人;“匠”是长期甚至一生从事一个专业且技术精湛的人才。工匠的成长有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学徒到成师的过程。有技术工人学习、继承、创新的过程,这些过程不能省,只是有长有短。

德国和日本是老牌制造业强国,他们靠的是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德国的“精确、缜密、程序化”和日本的“细致、周全、极致化”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与本国文化结合的产物。而中国工匠精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使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中国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既有历史文化根基,又有创新发展时代内涵的行为准则。

问:您认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什么意义?

赵正义:我以为,科学探索可以分为两部分——认识科学,包括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规律新发现;应用科学,人类运用新技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改造。好比人类进步的双腿,缺一不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认识科学的一条“腿”明显强壮起来,而另一条“腿”并未及时跟上。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认为,各行业各生产环节的劳动者最有条件有能力以创新破解所面对的技术难题,成为推动物质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动力。这种发轫于全体劳动者的创新原动力,是未来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工匠创新是在经验基础上,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完成的,相对认识科学的探索,具有推进稳、风险小、成本低的特点。积沙成塔,对生产力的贡献不可低估。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发挥工匠群体在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运用中华民族蕴含最大、埋藏最深的创新资源,是我们的巨大优势。

呈金字塔形分布的工匠、优秀工匠、杰出工匠到“大国工匠”,就构成了工匠体系,配套以国家支持鼓励创新的系统政策,就构成了“大国工匠”创新体系,没有这个体系不可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问:您怎么看加速建设“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赵正义:我看了刊登的《加速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文章,我非常赞同建议部分的内容,建设“大国工匠”创新体系要只争朝夕,也要稳步推进,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认为国家应设立“大国工匠”创新咨询机构和展示平台。

问:请您把自己成长为“大国工匠”的体会与后学者分享。

赵正义:在入行之初,我用了6年时间在实践中学习、继承,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瓦工尖子。从瓦工、班长、质量科长、施工队长到企业经理,在各个岗位都留下了奋斗、探索、创新的足迹,直到发明“赵氏塔基”。从爱岗敬业开始,以自强为动力,百折不挠。以创新超越,经过44年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我。我认为,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行业没有敬畏心,没有责任感,是工匠成才大忌。

2020-01-22 ——访“赵氏塔基发明人”赵正义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3869.htm 1 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