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瑞
日前,在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布了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34项创新成果在全国率先实施
天津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设立近5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截至目前,128项深改任务完成123项,形成55项全国性创新成果,27项创新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账户政策落地实施,推出100条天津首创的创新举措,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为此,天津自贸试验区委托毕马威企业咨询公司,对过去一年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方案128项任务中实施效果较好的措施和自主创新的经验做法进行了第三方评估,甄选出新一批55项全国性创新成果。
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忠东说:“其中,有34项在全国率先实施,具有首创性、重构性,占62%;6项是按照系统集成的改革导向,围绕解决市场主体需求而开展的集成创新;6项是流程优化或技术升级的优化创新;9项是较早落实国家政策,或与其他地区同步推进的全国领先创新。”
这些创新性成果服务特色产业,巩固行业优势地位。55项制度创新成果中,保税维修业务创新共9项,包括推行“保税维修形式申报”“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等创新业务模式,有效巩固天津自贸试验区航空保税维修和再制造行业优势,集聚国内外航空维修以及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提升我国航空维修产业国际竞争力。汽车贸易创新共6项,包括建设平行车大数据指数体系、推出平行车三包责任险共保体、出口全国首单二手商用车等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天津自贸试验区汽车贸易产业链条,促进天津自贸试验区汽车贸易“一基地三中心建设”。
同时,推进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共5项,包括发行绿色短期融资券、推出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探索开展保税仓储货物质押融资、非保税货物“企业信用+动产质押”融资等创新举措,为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也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提供机遇。租赁保理业创新共12项,包括实施全国首单飞机保税退租再租赁交易、飞机租赁资产证券化以及无形资产租赁,搭建租赁企业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开展影视保理、再保理等业务,巩固天津租赁保理行业的领先地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现代金融集聚、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完善、辐射带动明显、发展环境优越的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432项制度创新措施
制度创新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基础,提升了服务企业水平。据了解,天津自贸区试验区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共8项,实行保税航煤出口质量流量计量新模式,开展大型设备异地委托监管,实施海关区块链监管等创新举措,有效创新监管制度,压缩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提升口岸监管智能化水平。营商环境优化创新共15项,建设无人审批超市、线上银税互动服务平台,推行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生产、民办非企业“多项合一”等创新措施,推动形成办事方便、法治良好、生态宜居、竞争力强的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经累计实施了432项制度创新措施,累计向国务院和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总结上报了233项试点成果和创新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市和相关区域复制推广了328项经验案例,发布了9批72个金融创新案例,有力地发挥了国家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据天津滨海新区区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茂荣介绍,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委深改委已审议通过了设立天津自贸试验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的实施方案。同时,启动了创新发展局3名副职选聘工作,共有113名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报名竞聘。
此外,2019年12月24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与滨海新区发改委合署办公的三定方案正式印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已于2019年完成了法定机构改革,成立了专职自贸工作部门,落实了8人~12人的编制,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更好服务企业充实了力量。
杨茂荣表示,从进度看,2020年2月底之前各项改革工作将全部到位。天津滨海新区将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打造更高能级的对外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