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畅水
智能建造是新兴产业,无论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应用,都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光靠企业自身,即使是实力雄厚的企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的发展,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广东省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动力体系。
为产业发展整合资源输送人才
2019年11月,碧桂园集团(以下简称碧桂园)携手清华大学以及一批职业院校共26家校企搭建的“智能建造产教融合联盟”(以下简称“产教联盟”)在广东顺德正式揭牌成立。产教联盟将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培养智能建造及关联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碧桂园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2013年成立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围绕地产主业开展了一系列产教融合的探索。
从2018年开始,碧桂园响应国家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号召,积极向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转型,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进军智能建造、机器人产业。目前,在数千名专家、博士、工程师的努力下,一批建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服务技术的项目已经取得突破并进入小批量生产。
智能建造对优秀科研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2200万。这就需要更多的高水平大学、中高职院校、企业参与进来,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
2019年6月3日,碧桂园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和广东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号召,结合当前集团积极向高科技企业转型,正式成立“产教融合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着手牵头组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联盟”。在大家的鼎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联盟终于成立了。
据了解,这是国内首家由行业龙头企业牵手相关先进企业、高水平大学、中高职院校共同组建的具有跨界、融合、项目实体化运作的校企一体化联盟。
广东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姜建中表示,以碧桂园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实体化的产教融合联盟,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的有益探索,“这对于发挥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解决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输入的对接问题,推动行业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的创新与应用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即使实力雄厚的企业,光靠自身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需求。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介绍说,“我们希望与联盟内的企业、学校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执行总裁、产教联盟秘书长张志远表示,碧桂园集团与学校的合作各有侧重。一方面,希望借助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力量,推动建筑机器人和智能建造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碧桂园也将发挥联盟内企业庞大产业资源的优势,深度参与联盟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为产业发展出成果办实事
“联盟将重点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校企的资源互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升企业内生的创新驱动能力。”张志远说,今年内,联盟内企业、学校成员都会找到合适的项目来推进合作,“通过实体化项目运作,为产业发展出成果、办实事。”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碧桂园牵头成立产教融合联盟的初衷。接下来,碧桂园将以把产教融合联盟打造成政府、企业、院校多元深度参与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践培训平台为目标,做更多的实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符合联盟宗旨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将企业、院校的资源,包括资本、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融入生产经营与人才培养的校企“双元”工作。
二是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企业、院校的优质资源互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升企业内生的创新驱动能力。
三是打造国内领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聚焦企业高素质创新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管理干部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联盟企业优势产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四是打造联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典范,探索和实施横向课题研究、技术标准制订、教材编制、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校企职员互聘互用、企业捐赠实训设备、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举办发明创造和职业技能大赛等多种工作形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五是打造强大的合作共享就业平台,推进信息互通共享,实现联盟内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联盟内企业优先就业,联盟内企业在联盟内院校优先开展招聘工作。
所有这一切努力就是要把产教融合联盟打造成政府、企业、院校多元深度参与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践培训平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