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 沈英甲
近年来,“大国工匠”的称谓广为传播,这既是全社会对杰出技术工人的褒奖,也是对这一群体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
壮大“大国工匠”队伍
与制造强国相匹配
笔者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各行各业都有技艺不凡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他们成为实现制造业高端设计、精密工艺,乃至技术路线的极其关键的一环。而且,这些能工巧匠多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在自己的行业中单打独斗,独树一帜,缺乏系统培养和制度性的关照,这对迅速和持久地壮大“大国工匠”队伍,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十分不利。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工匠一词存世已有两千多年。《庄子·马蹄》:“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说文》注释:“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辞海》对工匠的注释——手艺工人。笔者以为,当今对工匠一词,广义的理解应该是,泛指一生或长期从事产品(包括工业品、农、林、牧、渔产品等)制作和提供服务的人。如木匠、瓦匠、铁匠、钟表匠、缝衣匠、教书匠等,广而言之,从事制造业的工程师、技师都属于“匠”的系列。“匠”在汉代以后成为主管建筑工程的官职名称,如“将作大匠”“少匠”等,以后演化为对技术工人的尊称。显然,工匠的历史比工匠之词的出现不知要早多少年。获得族群的公认,同时在物质分配上得到优厚的待遇,这使工匠钻研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由此得以长期从事本人擅长的专业工作。
历数千年,由无数的各行业工匠创新实践形成的工匠精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攀高峰、追求卓越,早已成为华夏各行各业杰出工匠追求的至高境界。如今,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各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方可以“巨匠”或“大国工匠”褒扬之。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瓦特(机械修理工)制成改良型蒸汽机,斯蒂芬森(矿工)发明了“蒸汽机车”,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源于工匠之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匠齐纳布·格拉姆发明了用于工业生产的电动机,开创了电力工业。没有能工巧匠的支撑,一系列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发明创造不可能实现。我国商周青铜器从冶铜、造型,到制模、浇筑,各道工序各个环节,如果没有工匠的纯熟技艺和统一指挥下的相互配合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换言之,在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各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与生产力相匹配的工匠体系。
没有工匠的奇思巧手,很多科学探索无法进行,许多科学梦想也还只能停留在大脑里。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从事一切生产实践活动的杰出工匠作用显而易见。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在西方学者眼里,中国古代工匠在实践中实现的四大发明,成了推翻西方封建社会进而催生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具根本意义的技术因素。中国历代工匠们的发明创造都是沿着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的轨迹实现的。
重视科技创新力
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我们来看一位“大国工匠”的实例。赵正义是农民工出身的科学家,其六七十万言的技术专著——《装配式混凝土塔机基础》一书,最近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突破世界性技术难题、世界首创的完整新技术体系——“赵氏塔基”。通过这部书,赵正义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也确立了装配式塔基发明者的地位。
赵正义创造了“四个第一”——彻底破解了有几十年历史的一道世界性建筑专业技术难题,首次创立了由50项发明专利为支撑的装配式混凝土塔机基础(“赵氏塔基”)新技术体系,并主导其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第一位农民工;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和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的第一位农民工。
“赵氏塔基”广泛适用于建筑、电力、信息、石油、军事等领域,仅在我国建筑业推广,每年直接经济效益61亿元,每年节约水泥196万吨、钢材33万吨、砂石料1030万吨,消灭混凝土垃圾725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已推广到27个省、市的130多个地区。
这位40多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建筑工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没用国家一分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技术创新,无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什么是“大国工匠”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范例。还有中专“教书匠”出身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装卸工出身的“抓斗大王”包起帆、发明“倪志福钻头”的倪志福、“青年鲁班”李瑞环……
如何理解“李倪袁包赵现象”?笔者认为,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对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夯实制造业强国的根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创新人力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社会进步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要求,必然形成从事同类生产活动的优秀工匠之间能力的竞争。由无数工匠在实践中发明的各种新技术,为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综合国力长期雄踞世界之巅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但是,由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几千年来,杰出工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精英群体,这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工匠阶层社会地位低下。封建社会离我们只有百余年,其影响远未彻底肃清。时至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评价工匠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的新的社会观念清除障碍。
构建“工匠”创新体系
夯实制造强国根基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必须承认,我们是缺席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后来者,但制造业的技艺不能缺失,更不能落后,否则,凭什么在西方先行一步的情况下迎头赶超?何以成为制造业强国?
2013年的资料显示,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答案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百年历史证明,工匠精神造就了世界上两大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认为:“各行业各生产环节劳动者最有条件有能力以创新破解所面对的技术难题,成为推动物质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动力。这种发轫于全体劳动者的创新原动力,是未来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工业体系的国家,制造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制度优势,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营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构建与制造业强国相匹配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我们建议:一是加强习近平人才思想对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指导,加强顶层设计,把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提升为国家战略。把推动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纳入国家行政管理范围,相应部门设立推进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专门机构。
二是实施“‘大国工匠’千人计划”,设立“‘大国工匠’创新基金”,加大对“大国工匠”的扶持力度。打通“大国工匠”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的最后一公里,为他们登峰造极搭设天梯。
三是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意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思想”,完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场域”建设:第一,加大小学、中学、大学的劳动技能教育,纠正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第二,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第三,提升技术工人的工匠意识,免费为各层级的技术工人提供培训,完善再教育体系;第四,免费为农民工提供系统的技术培训,补齐文化技术知识短板;第五,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使工匠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四是改革并健全技术工人职称评价体系,使工匠的技能和贡献得到社会认可。改革劳模评选制度,向优秀工匠倾斜。要让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都有杰出工匠。
(作者系著名作家、2019年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其作品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