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元龙 蒋良明
□ 马 娟
“十三五”以来,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坚持“后发也要高点起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会东县县域经济总量跻身凉山州第三,财政收入跃居凉山州第二,打造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会东样本”。
双创驱动 发展新活力
创新驱动,是发展的源头活水。
自2013年以来,会东县率先在凉山州探索推进撤(并)乡设镇,逐步完成53个乡镇撤并为20个,城镇化率提升、行政成本降低、基层服务增强、促进产业集聚等改革红利逐步凸显。
今年,会东县再次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拟撤并乡(镇)3个,新建街道2个。5月,率先在堵格镇开展撤(并)村建社区试点工作,探索出堵格镇撤(并)村建社区改革试点“6336”模式,7月,撤(并)村建社区工作在全县范围推开,同时,同步推进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试点镇行政村撤并率达40%,“一肩挑”率达25%。
与此同时,会东县成功探索出具有会东特色的“1344”双创模式新路子,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培育各类双创主体1300余户,吸引了来自浙江、广州、成都等地15个创客团队落户会东。
2019年6月,占地4693平方米的金江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园,16家双创主体入驻。2019年7月,飞地论坛暨2019年四川省三州五县飞地创服活动落地会东,为三州五县共享“双创”机遇与资源、共谋“双创”合作与未来搭建起优质平台,同时为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铸就了坚实基底。会东县与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签订“飞地创服”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四川省首批五个“创业飞地”试点县域之一。
近年来,会东县还加强与成都市锦江区等6区县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会东、会理、宁南三县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攀西经济区,率先在全州建成全国健康促进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进展顺利,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产业升级 发展新引擎
突出一产做优。会东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聚焦“烟、桑、畜、林、果、蔬、粮、药”八大支柱产业,建成10万亩烤烟现代农业园区、3000亩蓝莓高标准产业示范园、22万头仔猪繁育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烟叶生产蝉联全国“五连冠”,华山松、松露、艾草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突出二产做强。加速企业技改,实现大梁矿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深化国企改革,老牌国企——满矿集团实现扭亏为盈;培育发展铜铁、铅锌、磷化工、清洁能源、建材等5个10亿级的重点产业,“一园六区”工业布局基本形成。
突出三产做大。持续举办金沙江文化旅游节等文旅节会,成功打响“川滇明珠·金山福地”品牌,依托深厚的川滇文化底蕴和秀美山水,建成省级森林康养小镇2个,自驾游营地(基地)3个,国家3A景区3个,实现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30:40:30,服务业占比3年提升了6.9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项目拉动。近年来,会东县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新基础,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在成都、重庆、兰州、拉萨等地参与招商引资会9场次,协议引资342.65亿元,全县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45个,总投资达887亿元。
实施“诗画会东”三年行动。以“一心一副六点”城镇组团为依托,高质量推进“43341”市政设施建设,实施10个棚改项目,拆除违建4万余平方米。投入1.3亿元,打通人和街等断头路8条;启动金江新区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近1倍。积极推进会东支线机场、宜攀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投资7.15亿元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270公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提质升级。
人才支撑 发展“催化剂”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会东县坚持“引、育、用、留、成”五个机制,全面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一条边远民族地区人才工作的新路径。
在“引”上转观念。制定《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等政策14个,构建一次性安家费、家庭团聚工程为框架的“10+N”政策体系,柔性引进2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个高层次科研团队。
在“育”上建体系。创新开办“一院三校”(移民学院、农民夜校、干部夜校、市民夜校),培训21万余人次,与四川大学等1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成4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在“用”上下功夫。实施源头、墩苗、助力“三大工程”,围绕脱贫攻坚、水电移民等重点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移民重点村第一书记、到乡镇重大项目工程一线培养锻炼,60名优秀人才支援贫困县脱贫工作。
在“留”上出实招。投资5688万元,建成“青年人才公寓”。每年划拨500万元人才工作基金,持续破解边远民族地区人才“瓶颈”。
在“成”上搭平台。搭建政策、资金、项目、活动“四大平台”,开设人才论坛、“会东夜话”人才专栏,出台扶持青年创新创业10条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构筑起坚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