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聚焦民生 构筑“同心共建”新生态

——深圳盐田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系列报道之一

写在前面: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建设机遇与挑战,深圳盐田区不断改革创新,不足一年迅速扭转了经济下行颓势,生产总值上半年同比增长7.1%、税收同比增长14.3%。

如何向新的目标和高度迈进?如何将改革开放推向纵深?在9月29日盐田区委五届十三次全会上,区委书记陈清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的新定位新目标。本报从今日起分3篇报道盐田的改革举措、成效与经验,以飨读者。

□ 本报记者 叶仕春

□ 陈扬波 陈 靓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2018年,深圳盐田区在九大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35.76亿元,完成10件重点民生实事和349件民生微实事,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宜居,则是民生的基础工程,盐田在提升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劳动环境等方面以改革的智慧胆识和务实精神,交出了一份“宜居”惠民的精彩答卷。

为美丽中国贡献“盐田示范”

盐田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绿色这一最突出、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为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率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高标准、大手笔打出了“盐田示范”的绿色发展“组合拳”。

——大力开展生态制度创新。盐田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决策咨询制度,编制盐田可持续发展国际指标体系与战略发展报告。不断完善城市GEP核算技术规范,探索GEP价值转化、生态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路径、建设生态系统总值和生态资产核算应用试验区。创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优化生态文明“碳币”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企业碳币激励机制,正积极争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试点,探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加快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树立区域环境治理典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共治原则,推动空气、水、土壤等综合治理,加快盐田港后方陆域、大梅沙等海绵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开展海岸带承载力评估,建立海陆统筹治理模式,树立治水提质标杆,擦亮“盐田蓝”品牌,保持各项生态指标全国领先。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进盐田港区、盐田综保区省级循环化改造工作,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措施,制定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推动湾区环境共建共治。构建跨境环境保护和治理对话交流机制,与香港、坪山、大鹏等地开展跨界河流、海域、山林联防联治。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外来生物监测防控等工作,完善区域环境预警机制,共建安全生态屏障。加强海上污染应急能力建设,完善港口污染物接收设施,建立健全跨境海漂垃圾信息通报和联合执法机制,探索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船舶排放控制监管联动机制,在统一船用燃料油和船舶排放标准、船舶岸电推广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实现海域船舶污水“零排放”,争当海洋污染治理先锋。

盐田绿色发展、生态示范领跑优势明显。据了解,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3天,PM2.5均值22.4微克/立方米全市最优,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饮用水源、地表水、近岸海域水质100%达标,成为全市首个自来水直饮示范区。实现省级宜居社区全覆盖,荣获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与治污保洁考核两个“七连冠”。完成盐田国际码头岸电三、四期项目,盐田综保区入选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荣获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三连冠”。完成了海滨栈道、中心城区等艺术灯光工程,提升6条道路及节点花卉景观,建成2处花漾街区、7处街心花园、4个立体绿化项目,世界著名花城、国家森林城市先行区也在加快建设中,真正形成融合自然之美、建筑风格之美、人文艺术之美的滨海城区新风貌。

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盐田经验”

在关乎社会发展和民生基础的劳动关系层面,盐田区通过建立省市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实现辖区劳资纠纷连续3年下降,从塑造新时代劳动伦理价值观、完善基于劳动关系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公共能量场等路径进一步改革、深化劳动关系治理,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共赢”的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治理方式的“盐田经验”。

记者从盐田区人力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盐田区以港口物流、黄金珠宝、滨海旅游、生物科技为支柱产业,拥有全国第一家保税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区内90%以上为中小微企业,用工管理粗放,时有发生敏感复杂的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生产秩序和社会稳定。针对这种情况,深圳市人社局和盐田区政府联合印发《省市共建盐田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方案》,由人社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坚持省、市、区三级联动,探索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路径。

盐田创新构建了六大新机制:一是创新党委和政府领导协调机制,构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联创共建的劳动关系现代化治理新格局。二是创新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建立“1+3+N”有序参与新模式。即盐田试验区推动43家各行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全国第一家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协会,并依托促进协会,探索构建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形成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新优势。四是创新劳动关系管理机制,打造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新品牌,找到了深化源头治理的有效路径。五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机制,开展各主体讲座、讲堂,营造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氛围。六是创新理论实践融合发展机制,探索新时代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提升新方向。同时,先后开展了“盐田港区集体劳动关系机制建设研究”“保税区劳动关系研究”等二十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为党群“同心共建”打造“盐田样板”

如何让群众对政府的工作满意?盐田区按照“群众出卷、部门答卷、群众评卷”的思路,完成了盐田区民意畅达系统和民意通的改造,打造了“百姓吹哨,部门报到”的党群“同心共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的新格局。

新格局呈现出四大改革亮点:一是提升参与度和便捷度,基层治理互联网化;二是提升了职能部门办理诉求的积极性和时效性,打造“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转办、第一时间办结、第一时间反馈”四个一诉求处理模式;三是提升联动性和沟通度,使基层信访敏感问题解决快;四是提升质量和满意度,推出干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自从民意畅达系统上线以来,平均每天收集办理群众建议诉求2800多件,同比增长240%,满意率达99.6%。1月份~8月份就召开了80场社区专题议事会,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同时,盐田利用深圳的高科技优势,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放管服”的深化改革,盐田区探索的“精准、主动、贴心”的盐田特色政务服务模式已初见成效。

“宜居”盐田,民生为本。盐田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引领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城区文明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营造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11-26 叶仕春 陈靓 ——深圳盐田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系列报道之一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1400.htm 1 聚焦民生 构筑“同心共建”新生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