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当年“家珍”成追忆 “大发展”润泽“小日子”

——从70周年大型成就展感受民生变迁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中国人把生活称为“过日子”,每个人的“小日子”为社会的“大发展”提供了动力,社会的“大发展”也润泽了每个人的“小日子”。

正在展出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就有多个家庭的面貌被“复刻”进了展厅现场。为了更好还原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展厅里布置了很多有历史年代感的产品和道具,让参观者回看往昔,珍惜现在,畅想未来。

沿着时光隧道,最先看到的一个有关“家庭”的实物场景,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的婚房。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个土炕、一张小方桌、一盏煤油灯、两三件简单家具,就是全部家当。

“刚解放嘛,家里有木衣箱、桌椅和炕桌,就已经很不错了。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洗脸漱口的地方这么简陋,当年就是这个样子,大家也挺满足的。当时真没觉得‘苦’,现在的日子却是真的‘甜’。”一位年逾古稀的参观者感慨道。

一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和城市家庭的模拟场景,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留影。对于一个城市家庭而言,电视机、冰箱、电风扇、缝纫机成了“标配”。与之对应的农村,农民告别煤油灯用上了电灯,家里也有了农副产品。在通往模拟场景的楼梯左右两侧,还配置着改革开放前和如今的一些生活用品。

68岁的上海市民顾先生饶有兴致地跟记者聊起“三转一响”。“改革开放前,青年男女谈婚论嫁时,‘三转一响’是标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在那个年代,要备齐这四件可没那么容易,价格昂贵不说,还要凭票购买。在上海,有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就因为没这‘三转一响’而推迟婚期,甚至和心上人分道扬镳。”

顾先生跟记者数起了“家珍”——当年拥有的第一台自行车是“凤凰”牌,“攒了两年的钱才买得起,比今天坐奔驰开宝马还要风光”;结婚时购买的缝纫机是“上海”牌的,“缝缝补补全靠缝纫机”;家里的收音机,是“红灯”牌的……谁家里拥有这“三转一响”,就是生活富足,过上了好日子。

另一边,北京市民张先生看着农村家庭的模拟场景,倍感亲切。“我是农村长大的,这个水缸太熟悉了,是咱们农民生活的必备品。这缸里的水不仅要供一家人的吃喝用度,还要饲养家禽和牲畜。现在的中国农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水缸了,基本都通上了自来水。”

到上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也升级为“三大件”,即电视、冰箱、洗衣机。“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可不是人人家里都买得起的,经常几家人围坐一起看。现在生活富足了,我家刚刚换上了55寸的4K电视。”张先生说。

进入新时代,以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为主体的安居工程不断推进。数据显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7.3平方米。截至2018年底,上亿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

中国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住房问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展览现场还有这样一户普通的安居住宅:宽敞明亮的客厅,齐备的家具,液晶电视、空调等现代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美好生活是仓廪实、衣食足,是住有所居、安家乐业。人们不仅住得更舒适,对家居环境智能、环保的追求也日益凸显。在时光隧道的尽头,混合现实购物体验区、智慧厨房体验区等为国人勾勒出未来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5G、AI等现代科技已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9-11-14 付朝欢 ——从70周年大型成就展感受民生变迁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0841.htm 1 当年“家珍”成追忆 “大发展”润泽“小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