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政企智库

智库软实力助“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充分发挥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智力作用,是“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提振全球经济、推动全球治理、促进多边主义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

当地时间11月2日,当代中国与世界——中拉智库对话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来自中国和拉美多国的政要、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媒体界110余名代表,围绕“智库合作与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主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对话研讨。图为智利参议员何塞·米格尔·因苏尔萨出席会议并讲话。余瑞冬 摄

□ 张维为

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也同时宣告成立,这是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建议的重要举措。人们感受到全球智库对“一带一路”及其合作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增加重要的软实力支撑。

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的建立,为各国智库加强思想对话、进行决策咨询提供了重要平台。组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是响应国家“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重要制度保障。

智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开展智库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充分发挥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智力作用,是“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提振全球经济、推动全球治理、促进多边主义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

智库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聚集了大批相关专家学者和原政府、原国际组织高级官员,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外交、经济治理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能够发挥较强的政策影响力。智库通过开展民间外交,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消除相关经济和政治壁垒,促进各国政府间形成共识。智库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充分收集有效信息,更好地提出政策建议,可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解以及相互间的信任,为合作共赢打下基础。

智库倡导和平崛起

智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调动全球智库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委员会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将为共建更好更高水平的“一带一路”打下坚实基础。未来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发挥重要作用,要更多地通过“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来实现。

发挥智库“外脑”优势,通过研究和建言,为共建公开、开放、透明的“一带一路”国际规则提出建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者是中国,但经过发展目前这一倡议已经成为属于世界的全球治理方案。这就需要各国智库一道来为倡议的规则制定、当前发展和未来走向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利用全球智库合作委员会力量,集世界智库的智慧,建设世界人民共有共享的“一带一路”。

据《光明日报》报道,智库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合作研究,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各种合作。过去数十年,中国的和平崛起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一带一路”智库的合作也会有所启发。中国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一些宏观的长远的大问题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例如,中国智库和中国领导人,每到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都要对中国和世界所处的时代做一个评估和定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调整了过去对时代的判断,过去中国的时代定位为“战争与革命”,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所以中国国内建设侧重钢铁等重工业,或多或少忽视了轻工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着手与时俱进。中国智库和中国领导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出了新的判断: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定位为“和平与发展”,现在看来这个定位为中国开启了合作共赢、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新格局,也为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铺平了道路。

密切关注全球局势

作为国际比较,可以重新回顾过去数十年西方对时代的定位。他们认为这个时代是所谓的“第三波民主浪潮”时代,他们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地推动价值观外交,推动“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结果是颜色革命迅速褪色,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最终导致中东难民大量涌入欧洲,使欧洲政坛乱成了一锅粥。他们还把全球化进程政治化,认为全球化就是“自由化、私有化、民主化”,结果发现自己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发现一个接一个黑天鹅现象:从英国公投脱欧,到美国特朗普上台。

今天这么多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国际组织都热切关注 “一带一路”合作峰会,说明中国所认定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代表了世界上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意愿,它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同样,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准确判断和定位也很重要。大家知道中国现在修建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但高铁建设最初在中国国内是非常有争议的。记得当时不少人认为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只要能够建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人们出行一定首选高速公路,铁路的作用将大幅度递减,因为汽车具有明显的优势,汽车可以实现门到门的对接,远比铁路更方便。这些人引用的例子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铁路客运都在萎缩,一些地方甚至开始拆除铁路的客观事实。他们据此认为,中国为何不未雨绸缪,一步到位,直接把建设重点投向高速公路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建设高速公路的积极性大于建设铁路,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速公路沿线更容易带动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招商引资,从而刺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最后中国有关智库和中央政府的决定是在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的同时,也大力发展高速铁路,而且力求使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覆盖中国的“四纵四横”高铁网已经建成,“八纵八横”的高铁蓝图已经公布并付诸实施。

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都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一定要实事求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光是每年春运的人数就几乎超过美国和欧洲的人口,所以汽车+高速公路可能解决美国的主要交通问题,但绝对解决不了中国这个超大型国家的交通问题。同样,在微观层面,关于是采用轮轨技术还是磁悬浮技术等,当时也有很多争论,最后中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陈述这些中国成功决策的案例,就是想强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内各个智库间需要加强合作研究,特别是对各类问题的前瞻性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也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要进行跨长度的前瞻性思考甚至规划,提出超前的思路、方案和预案,合作研究的课题可以包括:“一带一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带一路”与数字经济、“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化、“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与新地缘文明等。

在中观层面,可以突出国别研究和区域合作研究,内容可包括:“一带一路”与区域合作机制的关系、“一带一路”规划对接的国家政治稳定与经济前景研究、“一带一路”过程中多方合作问题研究等。

在微观层面,我们可以开展针对具体项目的大量研究,内容可包括:“一带一路”进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案例研究,既要研究成功的案例,也要研究不那么成功甚至失败的案例、“一带一路”各种合作项目的风险评估、“一带一路”各国的舆情调研、“一带一路”各国各个领域内的法规研究等。

总之,“一带一路”国家智库合作研究和咨政建言的领域非常宽广,这是一个“一带一路”各国智库都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2019-11-13 充分发挥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智力作用,是“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提振全球经济、推动全球治理、促进多边主义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0794.htm 1 智库软实力助“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enpproperty-->